第十五章 “东南互保”:大臣的算计(第9/11页)
日本同样是八国中没有传教的,说起来他们信奉的佛教还是从中华帝国传过去的,佛教能够在日本正本清源、发扬光大,要感谢唐朝那个伟大的“传教士”——鉴真和尚。但日本人也有另外的盘算。
日本最感兴趣的也是肥沃的东北大地,但日本人暂时还不是俄国人的对手,需要时间来积蓄实力,而一旦八国与大清开战,俄国肯定就会对东北趁火打劫,把东北给先抢了去,所以一开始日本甚至不希望八国与大清发生战争。他们驻北京公使馆的政策就是安抚住各方,低调隐忍,“使馆卫队”中日本是出兵最少的,就连杉山彬被杀后都没事儿。
不过日本逐渐明白,各国追求利益的野心是很难阻挡的。是啊,六年前你们刚刚跟大清打了一仗,现在轮到我们来打了,你就不同意了,难道只能让你一个国家去抢掠大清?没办法,正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让别的国家眼都红了。
而日本又不敢太得罪这些欧洲强国,此时日本的国策正是“脱亚入欧”,六年前他们悍然进攻曾经的偶像“中华帝国”,这是“脱亚”的标志,而现在,如果参加八国联军,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加入欧洲阵营,这又是“入欧”的标志。在重新面对现实和权衡利弊后,日本确定了战略——“必须下最大的决心和充分的小心”。所谓“最大的决心”就是派最多的兵出去,“充分的小心”就是要处处冲在最前面,以亡命徒似的打法“震撼”欧洲人,但要扮猪吃老虎,不要张扬,不要高调,甚至要处处注意在清国的军纪,不要抢太多东西,要成为联军中军纪相对较好的部队,以赢得欧洲人的好感(后来日军做到了)。
而日本人一向是精打细算的,虽然要派最多的兵,但如果能有别的国家帮忙出军费该有多好啊——这并不是异想天开,因为有一个国家正需要出钱。
它就是英国。
英国是老大,按照道理,它需要派出最多的兵力,领衔各国作战。但此时的老大正是很为难。英国还在南非殖民地进行和布尔人的第二次战争,在那里投入了40万的军队,无暇兼顾清国。
于是,日本人的办法来了:大哥,在大清的领导权不能让你们在远东最大的竞争对手俄国人给夺去啊,我们有个好办法,你们出钱,我们帮着你们出兵,怎样?
于是,在英国付给日本100万英镑的军费后,日本将打过甲午战争的精锐第五师团2.2万人全部派出!不算俄国在东北的20万大军,日本就是八国中派兵参战最多的国家,竟然占八国联军最终参战总兵力4.7万人的一半。此时的第五师团师团长是山口素臣,而东乡平八郎已经升为常备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亲自率领舰队护送第五师团到大沽口登陆。1900年之战,其实就是大清与它的两个邻国打的——与日本在京津,与俄国在东北。
接下来就是德国。新兴的世界强国德国原本在大清只有少量军队,一部分在青岛,而在天津的兵力只有大约100人。克林德的死讯传到柏林后,德皇威廉二世无比愤怒,他命令立即组建德国远征军,将德国开赴清国的总兵力增加至2.37万人。远征军从德国本土和海外殖民地出发,绕过大半个地球前往清国,德国就此成为向京津地区派兵最多的国家(参战最多的是日本),这也是一战以前德国最大规模的一次海上军事行动!
在出征前的阅兵式上,威廉二世检阅了军队,对着士兵咆哮:“你们应该对不公正进行报复。像清国人这样,悍然置千年固有的国际法于不顾,以令人发指的方式嘲弄外国使节和客人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这样的事件,在世界史上还没有过先例……你们如果遇到敌人,要以1000年前入侵欧洲的匈奴国王阿提拉为榜样,绝不宽恕,不留活口,让清国人即使在1000年以后,也不敢对德国人侧目而视!”《科隆日报》也发表了社论:“所有的西方文明国家,现在必须武装起来报仇雪恨!一定要像消灭食人生番一样消灭清国人,将北京夷为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