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十九章 汉中:潜龙勿用(第4/5页)

现在,在田荣看来,如果得到彭越这支没主之师,以此干掉济北王田安,那他可就省事多了。主意已定,田荣决定前往,和彭越谈判。

田荣:我给你将军印,还管你们吃住,你替我杀个人干不干?

彭越:杀的是甚么人?

田荣:一个鸟人。

彭越:鸟人?没听说过。

田荣:反正就是一个不值一提的人,他就是济北王田安。

彭越:哦,是他呀,好买卖,接了!

田荣: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成交!

于是,田荣立即刻了一个所谓将军印赐给彭越,彭越果然挂着齐国的旗帜征讨田安。七月,初秋,彭越成功地将田安斩首,并且拿下了济北。

这下田荣总算放下一颗心来,三齐之地全被握在手中,这是何等骄傲的成绩。项羽,你看到了没有,我,田荣,才是齐国真正的大佬,你说的话只要到我的地盘,统统都是不算数的,干掉田安,下一个就是你!

然而,就在田荣乘胜攻击项羽时,陈馀也在北方拔剑而起叫着要杀人。陈馀要杀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曾经的刎颈之交:张耳同志。忍了好久,终于情不自禁要爆发,陈馀的怒气不全在张耳,而是出在项羽那张该死的封王清单上。

按项羽所言,要想封王,不管你是何方神圣,首先得有战功。论战功,陈馀当然不会比张耳少,巨鹿之战,他至少是踩过王离一脚才弃印离开战场的。同时,他流浪在野外之时,曾经给章邯也写过一封劝降书,这都是可圈可点之事。

然而,如此功劳苦劳一点不少的陈馀,捞到的好处,和张耳对比起来,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项羽把赵王歇从赵国迁到代县(今河北省蔚县),封了一个小小的代王,而把张耳封为常山王,赵国以前所有的土地全归他一人管辖。陈馀得到的,也不过是南皮县(今河北省南皮县)等周边的三个县罢了。

更让人郁闷的还有,这小小的南皮三县,项羽本来还不打算给陈馀的,但是楚军那些门客好心提醒项羽,说陈馀和张耳的功劳都差不多,如果不封陈馀一块地是说不过去的。于是,项羽听说陈馀当时正在南皮县流浪,才把南皮划在陈馀名下。

项羽之所以如此排济陈馀,理由只有一个:陈馀没有随军入关,这就叫见者有份,避之无捞,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好一个见者有份,避之无捞。如果当初不是张耳收回我的将军印,我会不随军入关吗?退一万步来说,你项羽不是说以功论赏的吗,为什么只因为我不在现场就把好处全给了张耳,事实证明,你这就叫偏心!

项羽偏心,张耳无义,陈馀真是把他们都恨到脖子上了。实践证明,光恨是没有益处的,只有采取实际行动反抗才是有用的,于是陈馀决定发兵攻打张耳,发誓要把他赶出赵国。

但是陈馀却碰到一个难题,那就是手中无兵。还是那句老话,没有兵,可以向别人借。如今的天下,不是过去互不听使唤的时代了,放眼中原,诸侯唯项羽马首是瞻,连刘邦都服服帖帖地退守汉中,所以要想造事,只有把目光投向千里之外的齐王田荣身上。

说起这个田荣,之前陈馀和他都是同病相怜,如今田荣要找出一个与项羽站相反方向的人,唯陈馀一人是也,田荣发迹了,向他借点兵马粮草总是可以的吧?

陈馀想来想去,觉得向田劳借兵如果行不通,就再也没有行得通的事了。于是他马上派人前往齐国,秘密约见田荣。陈馀天生谋士一个,不欠游说技术,他已经为出使齐国的说客准备了一篇精彩的演讲稿,其内容如下:

齐王啊,项羽真是一个偏心鬼,他把诸侯各国的将领都封到好地方当王,却把原来的王踢到遥远的山沟喂蚊子,我们赵国的赵王歇就是受害者之一。我相信,您这种厚道之人,对项羽这种胡封乱踢的行为一定看不顺眼,如果田先生愿意赞助我几千兵马,让我打败张耳,为赵王歇伸张正义,将来齐赵两国就是天然的盟国,项羽也就不敢对您胡作非为了!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