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潮生潮落一代名臣踏上海岛(第4/7页)

金将马五带兵进了扬州后,得知高宗已经逃过长江,便跟踪追至瓜州渡口,正碰上宋朝的太常少卿季陵。带队护送太庙的祖宗牌位过江。见金兵突至,季陵慌得打马便逃,连太祖赵匡胤的牌位也给弄丢了。

金兵如果再追,大宋很可能就会有第三个俘虏皇帝了。多亏宝应县(今属江苏)的官绅以山寨义军的名义,发动当地百姓起兵抗金,使占领扬州的金军深感不可久留,迅即回撤。高宗这才躲过了一劫。

这耻辱的一幕令高宗刻骨铭心。稳定以后,他不但加强了沿江防务,又下了罪己诏,大赦天下(唯李纲不赦)。此时,朝中舆论对黄、汪的卖国行为极为愤慨。高宗迫于舆论,只得罢免了黄潜善、汪伯彦的职务。

到了三月,高宗在杭州又经历了扈从军官苗傅、刘正彦的兵变,被叛兵们逼上了行宫的阁楼。在叛兵压力下,宣布退位,让三岁的儿子继位。动乱之中多亏隆佑太后从中巧妙斡旋,吕颐浩、张浚、韩世忠等将领发兵“勤王”,这才粉碎了兵变。

高宗还朝后,也许是痛定思痛,想起了李纲当政时虽然啰嗦,但总还不至于把国事搞得这么狼狈。于是良心发现,觉得把李纲贬到海外是太过分了一点儿,便下诏赦免。

这个迟来的赦免,使李纲这一路的折腾,更像是遭受了一次恶作剧式的惩罚。

这真是喜不得、悲不得,唯有慨叹而已!爷俩儿闻报后,并没有马上返回,而是在海南逗留了一个多月,择了个吉日,于当年十二月十六日渡海回大陆了。

之所以在海南停顿了一个月,也许是一路舟车劳顿,需要喘息几日;也许是李纲大人的士大夫气又发作了,要好好看看这海外奇景。李纲并不是个太沉郁的人,他常把贬谪当作漫游,尽量在路上陶怡性情。其游历诗中,既有杜诗的沉痛,也不乏李白诗赋的豪迈放达。查阅李纲的诗作,笔者发现,在粤西滞留的一年间,李纲的足迹曾到过桂林、阳朔、象州、修仁(今均属广西),也到过贵州。诗作中常有一些“赋诗曾送谪仙人,垂老翻游到海滨”、“路入春山春日长,穿林渡水意徜徉”、“光风苒苒吹香草,烟雨蒙蒙湿荔枝”之类轻快悠然的诗句。在修仁县,他饮了当地的茶,赞美不止,还曾做了《饮修仁茶》诗一首。至今,这首诗还令当地的茶商颜面有光。

那么在海南的这一月余,李纲去了哪些地方,见到了哪些风物?在他的诗作里也有少许的记载。

据笔者检索,在李纲的诗歌总集《梁溪集》中,共收录有建炎三年冬至之后,与渡海及海南有关的诗九首,可从中约略知道李纲在海南的行迹。

当年十一月,李纲父子来到广东雷州半岛最南端的海康县,准备乘舟过海峡。但是不巧,海南的黎族人民因不堪压迫,起而造反,占据了临高县城,并波及附近的地区。为此,李纲在海康小留了数日。十一月十五日,“闻官军破贼”,李纲父子便于二十日沐浴焚香,准备出行。这一天,李纲心情不错,戏作绝句两首。他在第一首诗中说:黎人弄兵,让我在贬途的滞留中更加惶恐,因为我正是因为暗通“红巾军”,才被投进沸水里受到惩罚的呀!

第二首诗更为幽默放达。诗云:

沉沉碧海绝津涯(茫茫大海挡住去路),

一叶凌波亦快哉!

假使黑风飘荡去,

不妨乘兴访蓬莱。

在海康县城,李纲来到海边的地角场,本欲去拜祭伏波庙,因身上长了疡疮,行动不便,便与次子李宗之设案遥祭了伏波庙。伏波庙是纪念西汉路博德及东汉马援两位平南有功的伏波将军而建的,这两位将军的地位在大宋时期达到顶峰,宋徽宗曾封路博德为忠烈王、封马援为忠显佑顺王。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