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第3/5页)

周莹资助百里完成的泾阳四乡水利工程,随之发挥了作用,缓解了泾阳县境遇旱而窘的局面,直到中华民国十九年,杨虎城出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时,为解泾、三、高遇旱而灾的问题,邀水利专家李仪祉修泾惠渠实现了百里当年夙愿。李仪祉在设计泾惠渠路线走向时,有些地方便是沿百里设计、周莹出资建成的原渠道延伸而成,如今高陵县有个名为磨子桥的村庄,就是当年周莹采纳百里建议,以磨盘为桥基建造的一座桥梁。桥梁建成后,参与建桥的人随遇而安,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落,后人曾为周莹立庙并传颂她,她确也受之无

愧。

关中地区是帝王将相聚集之地,尊孔之风千年不衰,各县大都建有尊崇孔子兴学育人的孔庙。但不知何故,唯泾阳县城孔圣人有祠无庙,且早已残败变形,周莹自小读孔圣贤书,是个尊孔的忠实信徒,对此很不以为然。她决心要改变泾阳教育落后的现状,兴文庙、办义学,倡导孔圣之说,和无知进行对抗。于是极力鼓吹建文庙、办义学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出资修建文庙。泾阳的塔很有名,城隍庙也颇具规模,周莹想:如果文庙建成后占不到一定位置,就失去了自己鼓吹尊孔建文庙的目的,所以对负责设计和施工的工匠们再三强调:“泾阳文庙要建成一座与西安文庙并驾齐驱的建筑,银子花多少,我出多少。”

周莹修文庙消息一传出,从各地闻讯赶到泾阳的能工巧匠成百上千,各献画卷、图纸,竞争十分激烈。经请专家多次审评,周莹采纳专家们的建议,综合各家所长,最终和县衙官吏、社会名流等共同确定设计方案后,选址购地,破土动工,开始了泾阳历史上第一座文庙的建设。

一开始周莹便提出在正殿之后,加建能对学生施教的房舍,落成后招生聘师,办起泾阳历史上第一座民办的最大学堂,为泾阳培养未来的栋梁之材。

废寝忘食的周莹,把精力用在文庙建设上后,把商业运作的管理权交由王坚负责,一连三年,除每年结算和下一年运营安排外,几乎没离开过泾阳县城一步。

三年的心血和辛劳,展现在泾阳人眼前时,文庙以它前所未有的建筑风格、实用价值、建筑规模、精美艺术,一下赢得泾阳和渭北人的一致肯定和称赞。文武官员纷纷赶到泾阳,专程到泾阳文庙参观祭奉,向周莹表示祝贺。

周莹第一次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受到了真正的骄傲和自豪,她对王坚和所有与她在一起生活的人说:“挣的银子堆成山,不如在文庙义学堂里学一天。因为银子挣得越多,心肠会变得越冷越黑,而在学堂里读孔圣教诲,心胸会变得更加宽阔,其乐无穷啊!”

吴尉武看着周莹天天忙着修庙办学,把吴氏财产全交给王坚管,心里犯了嘀咕。一天,吴尉武找到吴尉梦说:“周莹和王坚有私情,把吴家的财产管理权交给了王坚,日后不就变成王家的财产了?咱得去找她,让她把王坚赶走。”

吴尉梦说:“总得有人证物证,才能说周莹与王坚有私情,没人证物证到时候周莹一百个不承认,咱当叔的红嘴白牙,总不能说胡话吧?”

吴尉武说:“周莹和王坚私通,安吴堡老少皆知,还能是假?我们只管当她的面说就是了。”

头脑简单的吴尉武、吴尉梦,真的率领两家老小,向周莹发动了攻击。

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吴尉武、吴尉梦按原安排,率领两家老少嫡亲二十多口,把周莹堵在寇家花园水榭中。当时周莹正和王坚在一起品茗,听丫鬟小倩弹琵琶。水榭里、八角亭内檀香青烟缭绕,香气宜人,两人偶尔耳语几句,像是一对初恋的情人一般,脸上布满发自内心的笑意。正在这时,水榭九曲桥头传来一阵喧哗,周莹问:“谁在吵闹,怎忘了规矩?”丫鬟正想出去看究竟,史明走进水榭说:“少奶奶,南北大院二位爷和家人闹着要见你,我阻也阻不住,你看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