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7/11页)

周莹说:“袁叔,有你这句话,我周莹就敢放手一搏,为改革大江南北各总商号经营管理模式做一次生死尝试了。”

对于永济秦晋铁木货栈没上安吴堡财产总账的六百八十亩地,袁中庸心并不贪、眼更不馋,他说:“少奶奶一句话,你准备咋办?我听少奶奶的就是了。”

周莹说:“容我把安吴堡分散各地土地摸清楚后,咱们再对土地经营管理进行一次专门研究吧。”

袁中庸回到永济秦晋铁木货栈,在各部门主事参加的会上,介绍了到安吴堡与周莹签订重建运城盐栈文书的经过说:“我为咱永济秦晋铁木货栈全体同人争取到的东西,这次全争取到手了。从现在开始,全体同人都变成了来日安吴堡山西总商号的真正主人,每人将拥有一千股实际股份,尽管这一千股实际股份在五年后,才能成为咱们实际拥有的财富,但同人们已站在自己财富的面前,来日的收获必将为咱们带来幸福和喜悦。我希望大家能团结奋斗上几年,早日把运城盐栈重建好,尽早恢复营业,多多创造财富,回报周莹少奶奶对咱们的关怀体贴。各部门考虑都抽哪些同人到运城去参加运城盐栈重建?考虑好后,告诉我,我好在明天全体同人大会上宣布。”

第一次外巡所取得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周莹管理好吴氏商业的自信心。她回到安吴堡处理了吴氏三兄弟违规犯纪错误,挽回安吴堡受损声誉后,又与袁中庸签订了她决心改革吴氏商业经营管理旧有模式试验,组建山西总商号的合约。回过头来,耐心查阅完了安吴堡经营土地的历史资料,听过骆荣、房中书在她外巡期间安吴堡情况汇报,看了各地报表与利润完成上缴情况,又提岀了永济与安吴堡土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说:“我想了又想,比了又比,总感到经营土地弊大于利。老爷在世时,安吴堡先后十三次买进水浇地一千四百六十二亩,旱地二千一百五十五亩,坡地八百九十三亩,山地九百八十七亩,共花去银两六十二万多两,截止到眼前,这些土地在十八年时间里收益总计折银二十一万多两,也就是说每亩地实际收益平均不到四两银子,扣除掉管理与成本费用,十八年来,实际上是在亏本经营,为此,安吴堡每年都要从买卖收益中,取出大笔银两补贴因经营土地而造成的亏欠。由此不难看出,地主若失却对土地潜能的真正了解,最终将会走向破产。安吴堡多年来之所以没发现这种弊端,是因为有庞大的商业利润做后盾,才掩盖住了本应早被发现的问题。老爷过世后,我在翻阅陈年旧账时才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外巡过程中,和江南几位大地主接触时,曾对他们经营管理土地的方法做了一番了解,发现我们这些地主,实质上是笨得出奇,蠢得可怜的地主!我们笨就笨在不知如何因势而动、因地而为,只知道闷着头,向土地抠粮食要饭吃。就拿安吴堡十一年前买进的那九百八十七亩山地而言,买进时,据说山上共有九十二棵柿树、三十七棵枣树、六十六棵椿树,到了现在,树不仅没增加一棵反少了四十三棵,由于山地缺水土薄,墒情难保,遇旱苗枯,有时连种子也收不回来。可就是没人想过,如何才能把这些山地变个样。十二家佃户没明没夜干了十二年,至今仍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你们说啥原因?笨,死笨害了他们,也让安吴堡背上了一个年年都得操心佃户死活的包袱!

“我们经营土地更蠢得可笑可气,人家江南的地主,买进土地时不仅考虑土质肥瘦、产量高低、地理位置,而且考虑能否与原有土地连片,水利设施是否跟得上,与周围地主有无潜在的利害冲突。我们买进土地时只知道银子少就买,结果呢,你们已经看到,安吴堡现有土地散布在三省六县,名义上安吴堡吴氏家族是大地主、大财主,事实上每年收回过几担租?养活安吴堡的粮食若不是安吴堡四周的六百六十四亩水浇地,怕早就拎上破篮子讨要四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