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瞻前与顾后:现代化与战略发展(第4/5页)
科举制的废除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与国家政治的重建可谓意义重大。
首先,它切断了读书人与“八股—经典—国家体制”之间的必然联系,使读书人的前途不再系于经书和官场。当然,一些读书人的确为此后的道路选择感到茫然,为十年寒窗的奋斗目标突然消失而感到无比痛苦。但是,失落和痛苦却伴随着某种解放。他们不必再进行八股文枯燥无味的训练,不必再死守儒家经典,不必再为做官而拥挤在科举这座独木桥上。
其次,它改变了中国教育制度,使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转化。在科举时代,即使是“私塾”,也只具有一个私人性的办学形式,而教学内容是国家指定的。四书五经是固定的教材,教师的讲解不能离经叛道,因而不可能通过教学培养出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科举制度除之后,情形就不同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再只是官员预备队,而是各方面的人才;教学内容自然不再只是经书,而是包括了来自西方的许多学科。办学堂以西方为榜样,而西方的教育是独立的,教学内容丰富而自由。中国的学堂虽然不可能一下子获得这种独立,但它毕竟不同于以往的科举,因而使教育者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独立创造和传播新思想的空间,国民的价值观也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重新定位。
但是,废除科举制度,对清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却不能视为一件喜事,实际上是雪上加霜之举。当执政者为科举制度划上句号的时候,传统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并没有因为科举制度的废除而告终。当清政府甩掉旧包袱的时候,很快就发现又增加了一个更大的新包袱。结果非常明显,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国家吸收和垄断精英士子的正常渠道,造成了传统人才资源的大面积流失和政府对读书人的失控。大批士绅知识分子突然失去了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指望,多年奋斗的道路被突然打断,一时想不出别的出路,摆在他们面前的是非常陌生的新道路,因而,他们对现实产生了严重不满。从这个意义上说,科举制的废除不仅使清王朝失掉了本来的支持者,还把这个知识群体转化成了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科举制度废除后,旧的人才选拔制度虽然可以在一夜之间取消,然而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却又无法在短时间内相应配套地建立起来,办理新式学堂的条件远远不会因为单独废除科举制度而相应地自然成熟。人们观念的转化、师资、教材、经费、校舍、毕业出路等等问题都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妥善的解决。应该看到,废除科举制度是一柄双刃的利剑,它对清政府统治带来的弊端,很快就显示了出来。
最明显的情况是,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后,旧式的读书人找不到出路,新式读书人却在迅速增加,大都市充满了因无法就业而深感前途渺茫的新旧知识分子。他们处于游离状态,社会地位很不稳定,前途渺茫,心理失衡,因而对于现政府的不满情绪在急速蹿升。在这个基础上,反政府的情绪很容易在这个人群中蔓延开来。同时,随着清末新政期间集会、结社、言论自由的日益扩大,追求自由、民主的公开或秘密的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清王朝仍然试图加强控制,结果不仅无效,还加剧了双方的矛盾。群体性的社会心理挫折不断聚集为反对现行体制的一股强大的力量。当旧式知识分子对当政者怨恨达到一定程度,当反政府的新式知识分子大面积成长达到一定程度之日,便是这个专制王朝行将崩溃之时。
晚清历史充分证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以中央集权为核心、以官僚制度为特征的政治管理制度,在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如何扬弃与处理好这个问题,是我们今天应当认真慎重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