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八章 瞻前与顾后:现代化与战略发展(第2/5页)

第二,明确分工。从横向看,各级官员和每个部门都明确规定了各自具体的职责、权限、任务和管理范围,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不得推诿或越权。

第三,权力分层。从纵向看,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按职位高低排列,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权力由上往下层层授予,明确规定每一个管理人员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官员职位的设立是相对固定的,不过也可以依据政府对管理和效率的实际需要而进行适当调整。

第四,任职资格要通过考核与任命。官员的任职资格要通过正式科举经考核获得,他们进入仕途并占据一定职位的依据,是他们的儒学功底和对中国传统掌握的程度。除皇帝外,所有的官员都是上级任命产生的,他们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水。皇帝对于官员的晋级和查处有统一的管理部门进行,特殊情况下皇帝可以钦点。

第五,等级森严。官员的行动与行为都受到严格的礼仪束缚,不得越级篡权和妄议朝政。

为了维持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皇帝的绝对权威,中央政府的中心任务是防止分裂,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秩序。

分裂的可能性主要来自两种情况:

第一,各级官员只对上级官员负责,在权重的官员周围会形成帮派,在中央政府旁边再出现一个新的权力中心。

第二,由皇帝封赏的贵族和大臣,功高盖主,权大狂妄,不执行皇帝的命令,会形成新的诸侯割据势力,对皇权构成威胁。

对于上述这两种情况,皇帝是绝对不允许的。皇帝一方面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和灌输儒家忠君爱国的政治观念来保证自己的绝对权威,另一方面在组织上也采取了许多强有力的措施,以防止在复杂而庞大的官僚机构中,因某些环节出现问题而使中央政府的运作失灵。因此,中央政府在那些可能带来动乱和国家分裂的问题上,保持着极为谨慎的态度和实行严格的监视。比如,防止官僚势力强大到与皇帝争夺政权;防止地方势力背着中央搞分裂;防止民众因为不满发展到造反行动;防止在思想上出现偏离儒家正统的异端文化;防止中央政府对国家经济失去控制,从而限制土地买卖和市场规模,并辅之以严格的户籍、土地和税赋管理等;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勾结起来谋反等等。皇帝对中国社会实行的有效管理,是依靠从中央到地方强大的无孔不入的官僚行政体制实现的。

在实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高度统一过程中,发达的交通条件显得十分重要。为了保证中央政权对全国各地保持绝对的控制权,对朝廷命令的传递要做到“十日而海内毕至”。自秦始皇建驰道始,各朝各代都十分注重通讯和交通的建设。以驰道上的短途乘马接力传递皇帝圣旨为例,其速度可达到每昼夜500—1000里,这在信息沟通十分困难的古代世界已经是堪称一绝了。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行政效率与执行能力。

另外,皇帝在行政集权和官员管理上还动了不少脑筋,比如皇帝钦点各地的主要官员,牢牢把握用人权;实行各级官员轮换制;由中央政府建立监督机构,随时检查和审查地方官员的任职情况等等。

到了清代,皇帝对政府官僚体系的控制和管理更加完善。清王朝仿效秦汉以来中国的君主官僚政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了一套更加适合自己统治的行政管理体制。

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第一,清代形成了统一而庞大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行政、监察、司法三种权力分割,但都只对皇帝负责,由它们对全国实行条块结合的分级管理。

第二,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官吏选拔、考评和调任的制度,通过科举制度等方式使民间的优秀人才得以进入政府管理阶层。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