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143章 公使北上(三)(第3/4页)

任何人都会在别人的鼓励下振作起来,何况是素来耳根子极软的咸丰皇帝,杏贞觉得皇帝的双手有些温度了,“皇后所言甚是。”咸丰皇帝脸上终于有了些神采,“肃顺说要两手准备,除了让僧王戒备之外,还让美俄两国公使调停……”

“恕臣妾多嘴,调停此事,不妥当。”杏贞直截了当地说道。

在皇帝的印象之中,皇后难得说如此坚决,皇帝噎了一下,片刻无语,随即问道,“皇后认为调停此事不妥?”

“正是,听闻美国公使随英法两军舰队北上,不仅蛇鼠一窝,更是一丘之貉,焉能为我中国着想?”杏贞直截了当地打消皇帝企图寄托外国公使调停的想法,“更别说俄罗斯了,前些年东北边疆订约,已然是让俄罗斯不舒服,若是他调停得当,最后让英法两国止步,请问皇上,东北龙兴之地,还有库页岛,可还能在手里吗?”

如今的美国还不是日后的世界警察,到处恃强凌弱,到中国来,也不过是想着分一杯羹而已,美国学者德涅特在《美国东亚外交史》里面形象地写到:“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可沙俄就是不一样了,这个对着疆土毫不掩饰自己贪婪欲望的北极熊从中国获取的好处最多。一部近代中俄关系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沙俄侵华史。提起近代俄国对中国的侵略,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沙俄通过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掠夺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每每看到世界地图上中国东北和西北那大片辽阔的国土如今已是他国版图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无不为之叹息。

另外,沙俄这几个割让中国领土条约都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签订的,这一时期一方面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给了沙俄以趁火打劫的机会,另一方面清廷对国际局势把握不够明了,不了解各国综合实力,被沙俄所迷惑。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就是以保卫中国免遭英国从黑龙江入侵为借口来提出领土要求的。假若清廷稍微熟悉地理和军事就不会相信俄国人这套鬼话。还有就是俄国公使伊格纳切夫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所扮演的可耻的“调停人”角色。轻信伊格纳切夫是清政府最大的悲剧。

此外清朝官员素质低下,昏庸无能,毫无责任感,对国家利益漠不关心。例如黑龙江将军奕山禁不住沙俄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恫吓,在没有中央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就擅自同沙俄签订割让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丧权辱国的中俄《瑷珲条约》,事后还百般狡辩,推卸责任。而他所签订的《瑷珲条约》实际上开了沙俄大片割占中国领土的恶劣先例,它标志着19世纪中叶后中国北部边疆危机的加深和割地狂潮的开始。同样情况在23年后崇厚同沙俄签订《里瓦吉亚条约》中又再次上演,又是谈判代表在未获中央政府批准情况下擅自签约。同样可气的情形是清廷派去同俄方按照条约到实地划界的官员,竟然因为“路途艰险”,劳累而不愿前去,仅听凭俄方划界。

“俄罗斯人狼子野心,对着北疆虎视眈眈,英法两国远道而来,也定然不会占领我中国大片领土,俄罗斯近在咫尺,可谓是恶邻一个,若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就算赢了英法两国,也是得不偿失!”杏贞斩钉截铁地说道。

皇帝悚然而惊,不禁连连点头,“皇后这话可谓正理,旧年刚刚费了不少口舌定了东北边界,俄罗斯刚好找不到由头来发作,若是他日以调停有功来敲诈我们,咱们天朝乃是仁义之邦,也不好拒绝。”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