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上高飞虎(1941年3月~1941年4月) 走前打一下(第4/7页)

现在,第57师已领命扼守上高城和外围阵地,王耀武把支援二线的任务派给第51师和第58师。代理第58师师长的张灵甫派蔡仁杰一个团赶往北路,支援那里的第70军;第51师师长李天霞则亲自带着主力向南路日军进犯的独城方向迎击。

先说李天霞的部队。

俞济时做第74军军长时,当然垂青自己做过师长的第58师。可现在军长是王耀武,最受重视的部队,也就变为自己带过的第51师了。

看一下第51师的阵容:师长李天霞,副师长周志道,参谋长刘启勋(黄埔军校3期,江苏铜山人),辖陈传钧(黄埔军校5期,山东滕县人)第151团、张国猷(黄埔军校3期,江西星子人)第152团、卢醒(中央军校高教班,湖北天门人)第153团和胡景瑗(中央军校洛阳分校7期,湖北沔阳人)的野战补充团。

迎击南路池田旅团,要向南渡过锦江。

师主力行动前,李天霞先往日军进犯的锦江南岸重镇独城派过去一个团,陈传钧第151团,掩护师主力集结。

第74军战力最强的是李天霞第51师,第51师战力最彪悍的是陈传钧这个团。

陈传钧属于那种上来就拍砖头的主儿。他们对面的池田直三独立混成第20旅团新成立不久,相当于这边最强的遇见那边最弱的。两军遭遇后,几砖头下去,池田的先头部队就有点蒙。

在此之前,池田旅团已跟刘多荃第49军接火。

陈传钧完成掩护师主力集结的任务后,并不恋战,转移到师主力的右翼。

池田旅团被打了个下马威后,好像一下子就含糊了,这支新建部队没敢恋战,绕向第51师左翼,似乎想尽快渡到锦江北岸,找大贺茂第34师团会合。

但是,在左翼,池田旅团又遭张国猷第152团阻击。

池田带着部队又向西绕行,再遇卢醒第153团(欠一个营)。

支队长池田本人按说是久经阵战的,任现职前在第6师团做旅团长,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有来历的。开战前两天,尽管有刘多荃一部的侧击,但并没干扰其既定行动,可李天霞的部队过来后,带着一批新手的他就开始显得有些畏首畏尾了。

池田攻不过李天霞的阵地,故技重施,使用毒气弹。

第51师死战不退。

池田没办法,再次绕行,以锦江南岸边上的石头街(与江北的棠浦、官桥、泗溪呈连线状)为目标,意图在那里渡至江北。石头街是上高的另一道门户。在这里布防的仍是第51师的部队,也就是上面说的卢醒团所欠的那个营。

池田以优势兵力包围了卢醒这个营,但李天霞兵贵神速,在第一时间派兵增援,内外合击池田,再次将之击破。

就这样,在锦江南岸,池田旅团遭李天霞师和刘多荃军拦截,步履维艰。

再说中路。3月17日,大贺茂第34师团一部攻入杨公圩,主力则向官桥急进,随之与第58师的前进部队遭遇,爆发了激战。

第58师副师长张灵甫指挥战斗,手下是参谋长唐肇谟(黄埔军校6期,湖南邵阳人)、第172团团长王伯雄、第173团团长蔡仁杰、第174团团长邓竹修(黄埔军校5期,湖南常宁人)、野战补充团团长何澜(中央陆军军官学校7期,湖南道县人)。

张灵甫派邓竹修第174团攻占一侧的猴子岭,该团第2营营长,同时也是张灵甫的爱将明灿(中央军校高教班,湖北浠水人)随之捕捉到日军侧背而进行猛击,给第34师团第一个下马威。

第34师团被明灿打得愣住时,北路第33师团出事了。

按计划,第33师团的任务是突破李觉第70军主力防线,将该军向南压制,即把他们赶往上高一带,合击而歼灭。第70军撤下来时,虽有些仓促,但最后仍按计划向西北做离心转向。樱井省三带着人马在后面追,最后进入苦竹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