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别墅: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世外桃源(第4/12页)

[121]

与豪华、奢侈的人间天堂——“贵族别墅”相比,普通群众的“平民别墅”则显得太寒酸、太简陋了。平民别墅就是在郊外靠近河流和森林的地方搭建的木制房屋,有平房,也有二层小楼。平房一般为“人”字形屋顶,便于大雪的滑落和融化。二层小楼的屋顶一般为苍穹顶型,呈半圆形。绝大多数别墅没有上下水,用水要到路边或村边的手压水井去打。别墅四周有木栅栏围起的一个小院子,种植一些果树、蔬菜和花木。[122]

综上所述,我们对“贵族别墅”和“平民别墅”的差别一目了然:前者多属西方风格的砖质房屋;后者是一层或两层的木质房屋。前者是现代化的建筑,豪华的装修,名贵的甚至多是进口的家具;后者连上下水都没有,需要去井里打水。前者休闲娱乐设施齐备,如运动场、游泳池、电影厅、温室、马厩、日光浴场,还有许多工作人员为其提供免费服务;后者根本不要奢望会拥有这些设施。一句话,“贵族别墅”是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里面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官民在别墅生活上的巨大差距难以衡量,这是横亘在官民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通过对1920~1930年代苏联领导干部三种住房类型的考察,本文得出结论如下:①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领导干部就开始出现了住房特殊化,但是与普通群众住房的差距还不是很明显。从1920年代上半期开始,领导干部与群众的住房差距逐渐拉大。到1930年代,领导干部住房的特殊化已经比较严重了。由此可以认为,从1920年代至1930年代,苏维埃领导干部享有住房的特权是在逐步扩大。②从经济收入来看,在1930年代之前,苏联党政干部的最高工资,或者低于、或者相当于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最高工资,同普通职工的工资差距很小。[123]而该时期二者在住房方面已经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暂时可以推断,苏联领导干部的特权是从住房方面开始的,大约是在列宁晚期和斯大林时期出现的。[124]③1931年后,斯大林提出了在劳动报酬方面“取消平均主义”的方针和政策,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工资差距不断扩大。[125]从1920年代至1930年代,领导干部住房特殊化也呈扩大的趋势。根据这两点可以认为,从1920年代至1930年代,领导干部与群众的经济差距在加深、加大。

领导干部与群众的经济差距在加深、加大,至少说明,斯大林时期在缩小干群经济差距方面做出的努力是不够的。而这不能不对后来苏联领导干部中形成特权阶层,甚至于对苏共的衰亡、苏联的解体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怎么产生的?影响有多大?还有待于今后挖掘更多史料进行实证研究做出结论。


[1] 刘廷合:《腐败、特权与苏东剧变》,《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第75~77页。季正矩:《腐败与苏共垮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4期,第81~86页。郭春生:《苏联特权阶层:内涵界定、形成时间、角色转化》,《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4~9页。郭春生:《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及影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5期,第96~100页。赵鹤梅:《苏共官僚特权阶层形成原因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150~152转114页。李春隆:《关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问题》,《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6期,第72~77页。宋镜明、李文珊:《特权腐败与苏共垮台的深层剖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64~67页。黄宗良:《官僚特权阶层问题与社会主义的命运》,《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第24~30页。张祖恩、孙卿:《浅析苏联剧变中的苏共特权阶层》,《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12期。刘克明:《论苏联共产党的官僚特权阶层》,《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第3期,第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