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苏联的存与亡都是我们的营养(第11/18页)
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领导的西方忽然出现了一个政策转折。1979年,美国搞了一个《出口管理与控制法》,宣布今后不仅美国公司的技术贸易要归美国管,其他用了美国技术的公司也必须听美国的话。由于此前美国的工业技术领先了世界几十年,又通过世界大战还把欧洲、日本的技术也搜刮了个底朝天,这个法案基本上等于宣布全世界的高科技出口都要归美国管。
紧接着,美国借着苏联入侵阿富汗,开始用这个法案禁止向苏联出口高技术。原来的巴黎统筹条约只是限制向苏联出售军事技术,现在的管制范围扩大到计算机、电子部件、光纤、半导体和冶金工艺等民用技术,限制西欧盟国在苏联集团国家投资建厂。随着廉价技术流入的减少,苏联的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增长平均只有70年代的1/3。
苏联进入衰退,经济增长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6%下降到80年代前期的3%,再下降到80年代后期的1%。60年来,苏联第一次出现了增长率低于西方的情况。197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相当于美国的67%,1988年则下降为64%。为了维持生活水平不变,苏联几十年攒下的2000吨国库黄金被抛出去救命,还被美国联合南非黄金财团阻挠。苏联人因此失去了自信,开始怀疑自己的制度是否合理,甚至打起了破罐破摔的主意,开始寄希望于推倒重来。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官僚们分家单过的小心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冒头的。
这一点说起来很奇怪。苏联当时已经是一个门类完整、技术人员充足的工业国,资源无所不有。这样的国家能得到廉价技术转让算是天上掉馅饼,得不到也应该不是致命的问题,完全可以像其他工业国一样自行开发升级。就算升级要付出一定的开发成本,也不至于导致80年代的全面衰退和90年代的彻底崩盘。为何苏联仅仅十几年就从发展顶峰走进解体的深渊呢?
既不能靠休假式治疗,也不能靠休克式治疗
苏联在衰退面前无所作为的原因说起来是个很大的话题,恐怕再写几本书也说不清楚。
不过苏联历史总共不过69年,每隔一二十年就能得到一次廉价工业技术转让。苏联的管理层在潜意识里形成了对这种技术转让的依赖。一旦有人想靠试错搞点创新,肯定是苏联国家计委物资、财政平衡表上最难看的一栏。
而苏联计委本身又要以完成计划作为考核标准,显然不希望计划不到的事情发生,比如冒出来一项新技术,迅速淘汰掉某个行业,让投入巨资的某个生产设施变成废铁,导致已经做好的“五年计划”完不成。
苏联的计划经济是斯大林建立的,斯大林忘了一件事,他建立的体制他自己能说了算,做重大决策的时候,有他自己承担风险。换了别人不是他斯大林,既无手腕也无勇气,上上下下就没有人能站出来承担决策风险了。
比如“二战”前苏联人准备把柴油机装到坦克上,这在当时还是没人做过的技术冒险,事实上当时苏联人研制坦克柴油机也确实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于是斯大林亲自拍板,让整个苏联最优秀的飞机发动机专家米库林去帮忙,终于赶在“二战”前为T-34坦克装上了B2柴油机,有更大的马力才能在坦克上安装更大的主炮、更厚的装甲,动力强劲可靠耐用的B2发动机让T-34坦克成为划时代的战争利器,连德军都把击毁的T-34修好了继续用。
“二战”后B2系列的改进型继续保持领先,当初斯大林下给米库林的任务是“保持领先30年”,按理说30年之后总该有下一代更先进的坦克发动机问世了吧,当然也确实有,不过不是苏联的,而是当初吃了T-34坦克和B2柴油机大亏的德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