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一个符号化偶像背后的真实故事(第3/6页)

种种迹象表明,在1965年3月14日格瓦拉回到古巴后,他开始与卡斯特罗在诸如对苏关系、援助第三世界革命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总的来说,卡斯特罗认为革命已经告一段落,而格瓦拉认为这还只是开始。

这对曾经亲密的战友最终选择了分道扬镳——4月1日,37岁的格瓦拉乘坐飞机离开古巴,前往非洲的刚果(金),他决定再一次投身革命,或者说,帮助全世界各国的穷苦人民革命。

也正是这一次的抉择,让格瓦拉的人生轨迹开始发光。如果他待在古巴继续担任高官辅佐卡斯特罗,或许可能会在世界革命史上留下小小的一笔,但绝不会像今天那样,被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用一种近乎崇拜的方式铭记。

因为格瓦拉放弃了好不容易奋斗得来的优越生活,为了他自己的理想,再一次主动投身到艰苦的战斗中去。

只是,又有多少人真的去检视过他理想的可行性?

5

古巴革命的成功,显然不是一个“可复制”的模板。

在刚果(金),格瓦拉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刚果的游击队根本搞不明白:一个白人,为什么要和他们一起来吃苦?

格瓦拉告诉他们,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打倒帝国主义。但对于游击队员而言,“帝国主义”是什么并不重要,他们只要打倒现在由白人组成的政府,过上好日子就行了。

在那里,格瓦拉无法颁布政策和纲领,无法改变农民的生活,自然也无法发动群众。甚至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能回归本职,做一名医生——刚果的战士无心训练,闲来就喝酒或嫖妓,格瓦拉需要医治那些染上了性病或酒精中毒的人。

格瓦拉在非洲

在非洲丛林中辗转了7个月后,格瓦拉最终被他的战友们劝离了刚果。尽管格瓦拉曾表示将伤兵送回古巴,而自己要在丛林中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但最终还是答应了战友们的请求。

不过,格瓦拉没有回到古巴。

在卡斯特罗后来公布的格瓦拉给他的道别信中,格瓦拉宣称将切断与古巴的一切联系,投身到世界各个角落的革命中去。

这一次,格瓦拉选择了玻利维亚。

1967年,格瓦拉来到了玻利维亚。之所以选择这个国家,是因为他认为,玻利维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农民和矿工将会声援他领导的游击队,他的游击队也能与当地战士打成一片。

但是,格瓦拉一开始就和玻利维亚共产党第一书记蒙赫闹翻了。

蒙赫的意见是,只要战斗是在玻利维亚境内展开,他就需要取得领导权。而格瓦拉认为,“我绝对不能接受。军事司令应该是我,这个问题上我不允许模棱两可。”

双方谈崩后,蒙赫留下这样一句话:“当人民知道这支游击队是由一个外国人领导的时候,他们就会翻脸,不再支持你们。你们尽可以英勇地死去,但不要指望有朝一日能成功。”

遗憾的是,蒙赫的话没有错。格瓦拉的游击队根本无法赢得玻利维亚当地民众的信任,连走入群众都不可能,更别提发动群众了。在古巴时那种老百姓给他们通风报信,补充给养的事情,在玻利维亚绝不可能发生,相反,由于叛徒的出卖,格瓦拉的游击队最终被政府军包围了。

1967年10月8日,玻利维亚政府军的特种部队包围了格瓦拉的营地。

格瓦拉生命的最后一刻来临了。

6

关于格瓦拉的最后一刻,一直流传着各种版本。

一种版本是说,格瓦拉在腿部中弹后选择投降,他对政府军的士兵高喊:“不要射击!我是切·格瓦拉,我活着对你们来说比死更有价值。”

一位长期为美国中情局效力的流亡古巴人罗德里格斯,后来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自己是现场的目击人,他当时的使命,是“确保格瓦拉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