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莫扎特服务德国帝国主义(第2/20页)

几世纪来,布拉格对莫扎特的敬重成功地超越了音乐风尚的变化,也超越了占多数的捷克人和占少数(约35%)的德意志人之间的分歧——这是1918年时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大致人口组成。在1906年,庆祝莫扎特诞辰150周年之时,尤泽比乌斯·曼迪切夫斯基(Eusebius Mandyczewski)在《音乐时报》上报道说,在布拉格,“捷克人和德国人在政治上是死敌,却竞相向这位大师致敬”[460]。德语和捷克语剧场同时把《唐·乔万尼》搬上舞台,爱乐协会、音乐学院和大大小小的室内乐组织、合唱协会上演了无数场莫扎特作品的音乐会。

尽管曼迪切夫斯基声称布拉格的捷克人和德意志人敌对情绪强烈,但在捷克共和国的头几年,两个民族在音乐活动上还是能够维持建设性共存的氛围。虽然表面之下氛围一直紧张,但当时更敏感的问题是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的关系。几世纪以来,捷克在奥地利统治下受苦受难,因此独立后在保卫自己的身份和自决方面异常坚定。特别是,来自任何前统治者的文化干涉都会遭到有力挑战。1925年8月1日的一项法律裁决要求,根据爱玛·波佩尔科娃(Emma Popelková)的遗嘱,莫扎特写下《唐·乔万尼》最后几小节的地方——他的朋友弗朗茨和约瑟法·杜谢克(Franz and Josepha Duschek)在布拉格市郊的别墅“贝特兰庄园”(Bertramka)——将归萨尔茨堡的国际莫扎特基金会所有。布拉格人对此表示强烈愤慨,也就不奇怪了。

一座年久失修的历史建筑的所有权归属这等小事虽然可能并不足以引起两个国家之间的争议,但布拉格当局对这座庄园维系着强烈的情感,反对奥地利人对它享有所有权。国际莫扎特基金会同意把庄园卖还给布拉格市,索价343000捷克克朗。奥地利人漫天要价,激怒了捷克人;后来,他们发现萨尔茨堡把出卖庄园所得仅仅用于改造莫扎特学院的结构,就更为愤怒了。[461]

尽管如此,让贝特兰庄园回归布拉格市的愿望是压倒性的。这导致布拉格莫扎特协会于1927年组成。该协会的任务是为买回庄园筹措必需的资金。幸运的是,因为从布拉格市立储蓄银行获得贷款,莫扎特协会在1929年1月就成为贝特兰庄园的主人。许多赞助人慷慨出资,包括总统托马斯·马萨里克(TomášMasaryk),使协会能够开始修缮庄园。

马萨里克也赞助了一些活动,例如捷克爱乐乐团在1931年12月以莫扎特协会之名举办的慈善音乐会。这些活动帮助筹措了一些资金,以偿还为购买庄园而融资所产生的极高额的利息。政府最高层给予这样的支持,也被视为一种政治姿态,以造成布拉格人民——而不是萨尔茨堡人——才是莫扎特遗产的真正守护者的印象。

有一个人和这种情感有着非常强烈的共鸣,他就是捷克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瓦克拉夫·塔利赫(Václav Talich)。实际上,塔利赫甚至想把莫扎特敬为和德沃夏克、斯美塔那一样的民族英雄。在1937年1月9日在国会剧院举行、为纪念莫扎特首次胜利访问布拉格150周年而举办的特别音乐会之前,塔利赫向同事胡伯特·多勒热尔(Hubert Doležil)承认,他对于莫扎特的志向,甚至超过了把布拉格视为和萨尔茨堡同等级别的莫扎特城市:

我们这些在布拉格的人完全有权把莫扎特看作我们的人,而且,就艺术延续性而言,我们绝对比他的家乡更有权这么说。[462]

塔利赫的雄心壮志于十个月后实现。1937年10月,布拉格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纪念《唐·乔万尼》在布拉格首演150周年的音乐节。庆祝活动包括一系列管弦乐、合唱和室内乐音乐会,而其高潮自然是这部歌剧一个新制作的上演。演出由塔利赫指挥,就在该剧首演的剧院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