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九章 从《聪明的一休》说起(第3/7页)

倭寇,就是日本来的海盗,主要活跃于朝鲜以及中国沿海。在明朝建立初期,倭寇干的清一色是杀人放火的勾当,而且极能打,就算是刚刚赶走了蒙古人的明朝正规军,也很难在他们身上讨到便宜,所以让朱元璋非常头大。

头大之余,他想到了以倭制倭的计策,于是便仗着大国威风,写了一道口气极为严厉的文书给日本,表示倭寇是从你们家跑来害人的,所以你们有义务收编,若是不从,我即刻就派天兵渡海,踏平你那日本列岛。

当时日本正好南北分裂,这封手书被送到了南朝朝廷的手里,接信人是时任镇西将军的怀良亲王。

自从忽必烈两次征日都大败而回之后,日本对中国的态度较之以往也有了极大的转变,至少不会像前朝那样,把中国当作高不可攀的天朝大国了。所以在读完朱元璋的那封气焰嚣张的亲笔信后,从来就不是什么善茬儿的怀良亲王即刻回帖一封,口气相当地不卑不亢,大致内容是这样的:自古以来,不是只有你中华帝国才有皇帝,蛮夷部落也是可以有首领有大王的,所谓天下,也不是一个人的天下,你看我们倭国,方圆不过三千里,城池加起来也就五六十,尚能安居乐业,你们泱泱中华,明明方圆数百万,为什么还要跟我们这么个弹丸小邦过不去?再说了,你们中国古代有那么多仁君贤王,你们何不学学他们?我知道,大明朝有雄兵百万,能攻城略地,可我倭国也不是没有勇士和城墙;论文的,我们学过你们的孔孟之道;说武的,我们也会你们的孙子吴子;你们真的要来,我们是绝对不会轻易投降的。不过,你发兵之前可得想清楚,打赢了我们,那叫胜之不武,可若是万一不幸步了前朝的后尘呢?那可就丢人丢大了。顺您之意未必生,逆您之旨也不见得亡。反正,万事以和为贵,大家过太平日子,岂不是更好?

信送到南京,朱元璋一边念一边气得手抖。

可冷静下来仔细一想,似乎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儿。当年蒙古人如日中天,眼瞅着都要统一全球了,却也没那能耐把日本给打下来,更何况自己刚刚开张,根基尚且不稳的大明王朝,还远没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地步。

于是就只能先忍着了。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太祖朱元璋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设立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这就标志着中国自行了断了本国的对外官贸;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再次重申,严禁沿海官民跟外国接触;洪武二十年(公元1394年),明太祖下令,禁止民间使用外国货,等于是彻底取缔了中国的对外贸易。

这便是著名的“大明禁海令”,其严格程度令人发指,用当时的话来讲,叫“寸板不许下海”,最狠的时候连渔民下海捕鱼都不让。

朱元璋要搞海禁的动机,除了坚壁清野、严阵以待,不让倭寇有可乘之机外,还有一个普及率较广的说法认为,他是个典型的重农轻商之人,在他眼里,农业就是生产力,唯有种地才是王道,因此出海商贸全然是不必要的。

这应该算是污蔑了吧。

其实明太祖搞海禁的最大原因是保家卫国,不光从倭寇手里保国,还为了关门抵制当时已经进入航海时代,并在五大洋上乘风破浪的西方列强,姑且不论这方法对还是不对,至少动机如此不会有错。

事实上明朝绝非是一个因排外而自我封闭的朝代,不然也不会有郑和下西洋、玉米番薯的引进以及白银大量流入等等这些事情的发生,大明正是察觉到了当时世界的巨变,敏锐地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这才采取了闭门谢客的做法。

当然话也得说回来,自以为关起家门就万事大吉,这仍是小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