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七章 宋末元初,蒙古铁蹄踏上日本(第2/8页)

所谓执权,名义上指的是幕府将军的政务助理,实际上就是将军的代理人。北条时政在这个位子上干了一年多,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北条义时,此时日本的国家大权已经落入了整个北条家之手。

虽然政子明面上一直表示自己和北条家仅仅是辅佐摄政,等到将军长大了就必然会把政权还过去,可那一天终究是没有到来。

健保七年(公元1219年),源实朝被杀了。

凶手是他哥哥源赖家的儿子,公晓。

杀人动机你应该已经猜到了——为父报仇。

不过凶手最后也没落得个好,逃跑过程中被赶来的追兵所杀,年仅20岁。

至此,源赖朝算是绝后了。

四个儿子三个死于非命,唯一活下来的那个当了和尚;至于那几个孙子,要么英年早逝要么受各自亲爹的连累一块儿没个好死,总之,是再没了后人。

于是国家大权被北条政子名正言顺地一把捏在了手里,她在京都朝中找了右近卫少将藤原赖经,由他出任幕府将军,不过这当然只是个幌子——从此之后,镰仓幕府的将军代代都是从朝廷的皇族或是公卿里选出来的,只顶个名儿,真正的政权则由代代担任执权的北条家一手掌控。

这种非常具有日本特色的和平日子一过就是五六十年,虽然看着有些别扭,可倒也风调雨顺内外相安,一直到文永五年(公元1268年),平静终于被打破了。

那年春天,一队来自蒙古帝国的使节团,造访了日本。

蒙古帝国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公元1206年开创的基业,经过了六十多年的奋斗已经扩张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国,当时的可汗是忽必烈,使节团正是他派来的。

而使节团的团长叫潘阜,是个高丽人。

高丽就是朝鲜,当年唐灭高句丽后,因为跟新罗又不好过了,所以想顺手把他们也给一并摁了,但却没打过,反而让新罗顺势逆袭,得到了朝鲜半岛大部分的领土,然后定都庆州,史称“统一新罗”。

到了公元9世纪,半岛发生动乱,各地势力蜂拥而起,又被分裂成了三个国家,称“后三国时代”。其中后高句丽国有个将军叫王建,于公元918年发动政变,改国号为高丽,并且先后灭掉了其余两家,最终在公元936年再度重新统一半岛,也就是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在公元1258年的时候因为实在是自觉再也扛不住蒙古人的攻打了,于是便只好表示了臣服之意,总算是保留了祖宗的基业和传统的文化。不过作为交换,除了要对蒙古称臣之外,每一代的高丽君主继承人都必须被送往蒙古帝国,接受蒙古式的教育成长,然后才允许回国继承王位。

再说那忽必烈收服了高丽之后,蒙古帝国上下都以为这回可汗要一心专攻南宋了,可没曾想,他却把目光转向了日本。

公元1266年,忽必烈以大蒙古帝国皇帝的身份写下国书一封,交予兵部侍郎黑的,并命他组建使节团,经高丽出使日本。

这下朝鲜人不乐意了——倒不是他们小气不肯借道儿,只是单纯地觉得这事儿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

朝鲜人的推理是这样的:忽必烈的国书肯定没憋什么好水,多半是要胁迫日本举双手投降;可日本人也不是善茬儿,绝非你让他低头他就哈腰的主儿。于是双方就谈不拢,谈不拢就要打起来,此时南宋尚在,蒙古人的势力还没打过长江,因此想要打日本,唯一的路径就是穿过朝鲜半岛,再过对马海峡到日本。如此一来,高丽的负担可就重了,肯定要被逼着准备粮草啊造军船啊之类的活儿,那岂不是忒苦了?

应该讲,这个推理基本正确。

忽必烈确实是想让日本称臣,这封名为国书的亲笔信其实是一封充满了威胁口气的劝降信,而且其本人也确实放出过话来,表示无论南宋和日本,只要敢不服自己,就即刻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