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四章 徐福根本没有到过日本(第6/9页)

诚然,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里有雷同之处这早就不新鲜了,但问题在于,《斑竹姑娘》是一部藏族民间故事,在当年的川藏云贵一带流传甚广。

《斑竹姑娘》说的是一个在斑竹筒里诞生的漂亮姐儿,碰到了五个有权有势的追求者,然后她和辉夜姬一样,也想出了各种损招来考验那群人,最后逐一拒绝。

这就非常不可思议了,如果说是长安洛阳附近的传说跟日本的物语产生共鸣那还好理解,但要说是川藏云贵这种地方,在一千多年前那信息极为封闭落后的时代和日本不约而同地诞生了两部几乎一模一样的故事,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而且,《竹取物语》和《斑竹姑娘》之间如果仅仅是用了相同的桥段倒也罢了,谁还没有个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时候,可问题在于,两者之间别说故事大纲了,就连剧情细节都几乎一模一样。

在《斑竹姑娘》的五个求婚者里,第一个是土司的儿子,姑娘要他去缅甸取撞不破的金钟,但这人却从古庙里偷来了铜钟,被当场识破。

第二个求婚者是一位豪商之子,他被要求去通天河弄来打不碎的玉树,这位公子哥儿表面答应,背地里却叫工匠偷偷打造了一根,本来都已经要瞒天过海大事可成了,结果因拖欠工人工资导致人家上门追债,被看穿。

第三个求婚者的试炼是搞到天下第一耐火的火鼠袄,结果他跑到市场上挑了件最红的普通羊绒袄带了回来,然后被斑竹姑娘看都不看地一把丢进火中,随着一阵噼里啪啦之声和一股飘然而起的臭味,这位仁兄顺利地出了局。

第四个求婚者接到的考验是去燕窝中拿金蛋,结果倒霉孩子架梯爬高没留神,摔了下来重伤而亡。

最后一个求婚者的任务是去寻找海龙颈下的分水珠,他带船出海时却遭遇了暴风雨,不仅差点丧生,还被漂到了南海的一座孤岛上。

总体来讲,撇开其他的不谈,光是占据整个篇幅六成以上的求婚一段,两个故事基本是一模一样的,连细节都做到了充分的一致。

所以还是那句话:中日两国在文化的思维方面,有着无数共通之处。

如果真要解释为何会有如此巧妙的共通之处,那我只能说,两国渊承一脉,是为兄弟,故而心有灵犀也。

既然当年日本人都知道蓬莱山和富士山是两座山,那么好歹也勉强算是个一代高僧的宽辅,又为什么会把两座山给弄混淆呢?

其实未必是他的错,问题多半出在本身既不清楚蓬莱到底位于何方同时也对日本几近一无所知的义楚身上。

如果我们试着还原一下当时那两个和尚对话的场景,或许应该是以下这样的——

宽辅:在我们日本,最有名的山是富士山,以前也叫不死山,因为传说上面有长生不老的药喔。

义楚:呃……长生不老啊,那不是跟我们中原的蓬莱山很像?蓬莱山上自古就住着神仙,还出产长生不老的神药。

宽辅:蓬莱山?我好像在哪里听过这个名字啊……对了对了,是《竹取物语》,义楚师傅看过这本书吗?

义楚:我对你们日本的事情不熟,不过说起蓬莱山,我记得秦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徐福的方士,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药而出海东渡,最后不知所终,但也有很多人说,他最后来到了仙山蓬莱,并且得道成仙了。

正题说到这里就算告一段落了。

因为义楚对日本真不熟悉,再加上蓬莱山到底经纬度几何在当时的中国也没个定论,所以和宽辅聊着聊着,他就觉得这富士山就是蓬莱山,而那找蓬莱山的徐福,到的正是富士山。

于是,就有了“徐福至此,谓‘蓬莱’”这话。

上述这段现场还原你当然可以不信,我并无所谓,反正我也不指靠着蓬莱山和富士山来证明徐福有没有去过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