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香消玉殒为谁念(第3/19页)

过了八年,即乾隆四十九年正月,乾隆举行他有生以来的最后一次南巡。因为乾隆已年逾古稀,身体原因而行动不便,以后不会再有南巡的机会了。于是,这次南巡特别隆重,后宫嫔妃、宫娥、太监随行,浩浩荡荡,诚嫔也在其中。可是,在此次出巡的回銮途中,意外发生了。

四月十一日,诚嫔走出龙舟,到舟头透气,不知何故,却失足坠入水中。太监、宫女在一片慌乱中,费了好大劲才将其打捞上来。而此时,她早已被淹死了。乾隆帝闻讯十分悲痛,命人买来彩棺,装殓起来,给予恤典。当年九月,葬入妃园寝。

再比如道光帝的常妃,赫舍里氏,道光在世时,仅为贵人,咸丰元年尊为常嫔。同治帝继位后,再追封为常妃。

常妃,实际上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嫔御,因为她一生未有生育,只是默默无闻地熬度余生。尤其是道光帝去世后,她百无聊赖,当天气渐热时,按惯例到圆明园去消暑。可是,咸丰十年八月,咸丰帝北逃承德,避难去了。常嫔只得战战兢兢地在圆明园等待命运的安排。当英法联军于八月二十四日焚烧圆明园时,常嫔受惊吓而死。咸丰帝得报,十分气愤,一面要求惩办不利官员,一面命太监人等妥善安置。

可是当时,英法联军窜扰禁园,正在大肆焚抢,承办人员想将置办的彩棺舁进园内,都无法做到,急忙上奏咸丰帝,暂缓办理。可怜常嫔尸体,在盛夏季节,却陈尸园中,不能入殓。

咸丰帝一筹莫展,下谕旨曰:“从权将就,断不准迹涉铺张,致滋他变。”承办人员哪还敢铺张,连工部都没有知会,便雇了几十名人夫,也不设仪仗,只用大红蟒缎罩住彩棺,匆忙入殓。然后,用32人夹杠,乘着夜色,抬到田村暂安处,草草掩埋。

这两个女人都没有什么个性,对死亡的态度都是听天由命的人。可是,她们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

还有一个人需要提及,这就是慈安太后。

关于慈安太后之死,近年来的文艺作品中多有细致的描述。

据传,咸丰帝临死前,曾留一道密谕给忠厚老实的慈安太后,以约束慈禧。慈禧太后知道此事。

慈安太后像

有一年,慈禧害病,太医无计可施。薛福辰诊脉后,开具了产后补养之药,才得以康复。慈安得知后,便前往慈禧住处,和她谈心。

慈禧花言巧语,哄慈安开心,并保证以后一定遵守宫中规矩,再不会做有损皇家颜面之事。慈安深受感动,便翻出一个黄缎小包,把咸丰帝密谕拿给慈禧看。慈禧一看,吓得大惊失色。

慈安笑着把密谕烧了,慈禧感动得泪流满面。

可是,慈安从此失去了控制慈禧的工具。慈禧后来设计,派人送去慈安爱吃的点心,在其中下了毒。慈安吃后,当日暴亡。这一天是光绪七年三月十一日,终年45岁。

大多数妃嫔尽情享受富贵之中,也会有许多高寿之人,如康熙帝定妃万琉哈氏(97岁)、雍正帝纯懿皇贵妃耿氏(96岁)、乾隆帝婉贵妃陈氏(92岁),都是寿终正寝的老寿星,是妃嫔之中最幸运的代表。

2.从皇宫到地宫

清朝后宫主位众多,除了皇帝之外,还有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和答应,另外,还有皇太子、皇子、皇子妃、公主等。这些人死后,都要及时殓入棺具之中,以便保护好尸体,使其灵魂得到抚慰。不仅如此,以孝治天下的清廷,在人死之后,都要根据礼部等拟出的治丧仪节,不断地向棺具行各式礼仪,其繁文缛节难以尽述。

制作棺具

棺具在清廷的丧礼中至关重要,是整个丧事的中心环节。那么,这些神秘的棺具从选材、制作到漆饰的过程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