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御膳的奥秘(第6/8页)
乾清宫家宴
是皇帝与后妃共同与宴,一人一桌。但这样的机会很少,平时各宫妃嫔在各宫进膳,节庆时才举办乾清宫家宴。
《甄嬛传》中演绎了一段乾清宫家宴的场景。场景表现虽然宏大,但是出现了一个小错误,那就是果郡王出席了这个宴会,并在这里产生了感情,为日后甄嬛“红杏出墙”打下了基础。实际上,皇帝的家宴程序复杂,场面非常壮观。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宫廷家宴,果郡王不会出现。这很好理解,既然是“家宴”,就不会有外人参加。果郡王作为成年分府出去另过的王爷,属于帝王家庭的“外人”了,按理,皇帝不会请他参加家宴,尤其是后妃在场,更不会让果郡王出席。
乾清宫家宴以乾隆二年为例,《国朝宫史》记载,与宴时,主位均穿吉服,皇帝升座奏中和韶乐,后妃行礼奏丹陛大乐。进馔、进果、进酒时奏丹陛清乐、中和清乐,并演戏助兴。皇帝宝座前设金龙大宴桌,摆群膳、冷膳、热膳40品,有各式糕点、果品、小菜、青酱,金匙、牙筷、花瓶、纸花。左首皇后,头等宴1桌,摆群膳32品及各式点心、花瓶、纸花;娴妃,二等宴1桌;嘉嫔、陈贵人,三等宴1桌;右首贵妃,头等宴1桌;纯妃,二等宴1桌;海贵人、裕常在各三等宴1桌。各坐于椅上,先摆热膳,进汤饭,后进奶茶,最后为酒膳、果茶。
千叟宴
始于康熙,盛于乾隆。各时期不仅人数不同,其应宴老人年龄也各不相同。
康熙时,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旗的文武大臣及退闲人员、兵丁、闲散人,年满65岁以上,有1000多人;乾隆年间,还加进了朝鲜、暹罗、安南、廓尔喀4国的使臣,其年龄放宽至60岁以上,而在乾隆六十年时,又限制在70岁以上,其受宴人数达8000余众。筵宴地点也不尽相同,康熙时在乾清宫前,乾隆后期则在皇极殿。
8000余人的千叟宴,凭借紫禁城的御厨们做饭菜,那是无法完成的。怎么办呢?小说家们虚构了民间厨师对此大有作为的故事,我想,这也许是真的。
千叟宴实际上是“康乾盛世”的表现,国家富裕才可以实现。乾隆以后,国势日衰,清廷再也没有举办过“千叟宴”。
太后圣寿宴
太后圣寿宴和皇帝万寿宴更为隆重,尤其是整寿之时,举国为之庆贺。太后圣寿大宴,仅以乾隆生母50岁生日为例:
乾隆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钮祜禄氏(孝圣太后)50岁大寿,宫中大摆筵席,每日早、晚两膳各摆:膳9桌,奶皮敖尔布哈1桌,大寿桃1桌,干、湿点心1桌、猪肉六方3桌,羊肉六方3桌,小食9桌,酒膳9桌。
其膳谱略为:
高头类,5种30类;主食类,有寿桃、寿面、糕点、米饭共65类;果品类,共有果脯63类;菜谱类,达到81种;汤类,6种;酒类,3种,共计248品,可谓洋洋大观。
清宫筵宴,帝后妃们所用当为精致而华美的各式美器,尽享人间荣华。
清末慈禧太后用膳排场非常大。不仅在御膳上有丰足供应,自己还设立私厨,称西膳房,有荤菜局、素菜局、饭局、点心局、饽饽局之设,每餐耗资巨费。慈禧太后的御厨房能做各式点心,达400余种,菜品4000余种,花样翻新,应有尽有。慈禧平日锦衣玉食,搞不清她喜欢吃什么。但有宫女、太监回忆,她对以下食品还是情有独钟的:
小窝头:由玉米面、小米面、栗子面、糜子面、爬豆面、红枣面(或枣肉)加红糖和成,蒸食。
饭卷子:由米饭加白面混合而成,有甜有咸。咸的加花椒盐,或五香椒盐;甜的加枣泥、豆沙、松子、核桃仁,有陈米饭卷、秈米饭卷、粳米饭卷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