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入宫门深似海(第5/17页)
光绪帝大婚图
风口浪尖中的满汉通婚
历来有一种说法,满汉不通婚。这种说法源于顺治初年,孝庄太后曾颁下懿旨:“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此旨悬于神武门内,严厉而带有政治色彩,使本来轻松有趣的话题带有了些许血腥味道。吴士鉴有诗为证:
华风纤巧束双足,妙舞争夸贴地莲。
何似珠宫垂厉禁,防微早在入关年。
另外,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慈禧太后也曾下懿旨:“我朝深仁厚泽,浃治寰区,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娴,是以著为禁令。今则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两位太后的懿旨相隔二百余年,似乎在此时间内,满汉没有通婚。
不仅不准通婚,连那些喜欢汉装的女子也不能如愿以偿。咸丰三年(1853年)上谕:“应选女子禁止时俗服饰,衣袖不得过六寸,其时俗叉子高头燕尾,宽大袍袖,汉式衣服,概不准滥行装饰。”又有诗为证:
六宫粉黛不轻施,宫里梳妆禁入时。
昨日大堂严谕止,宽袍燕尾汉装衣。
这其实是一条霸王条款,大家知道,乾隆就曾有多幅着汉装的画像传世,雍正也有十二妃着汉装的画像,为什么不许应选女子穿汉装呢?
满洲不与汉族通婚的理由是什么?不外是想保持满洲自身的纯洁血统。清初,典籍中确有这样的记载,“在京城的旗人之女,不准嫁与民人为妻。”然而,真实情况下,满汉真的不通婚吗?
其实,早在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就曾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同时,又谕户部:“嗣后凡满洲官员之女欲与汉人为婚者,先须呈明尔部,查其应具奏者,即与具奏,应自理者,即行自理。”这些谕旨,就为满汉通婚打开了方便之门。也可以说,清初满汉通婚是有明文规定的。后来,清世祖顺治帝竟率先垂范,公开纳汉女入宫。清宫词中,曾有《汉女石妃》一首,记道:
通婚满汉始章皇,入选蛾眉许汉装。
金谷园中好春色,弓弯云髻拜昭阳。
诗中所记女子为石氏,《池北偶谈》载,“石氏,滦州人,户部侍郎申之女也。”《后妃传稿》中也作了明确记录,而石申为汉人无疑。这位北方汉族女子,踏着三寸金莲,摇曳着进入了并不欢迎她的内廷,是有记载的第一个闯入清廷的汉族女子,可谓勇敢、果断和富有智慧,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石氏不但没有丧命深宫,相反很得宠,在民间留下了好多关于她的传说。资料记载,世祖甚至想“以汉女备六宫”,不过遭到孝庄文皇后的阻止而未能如愿。
世祖风流倜傥,公开纳汉女为妃,其他帝王如何呢?我们再查史料,发现康熙帝的密妃王氏也是汉女。她的父亲王国正是个知县,没有入旗。入宫后,王氏很得宠,康熙三十二年生下皇十五子允禑,三十四年生皇十六子允禄,四十年再生皇十八子允衸。王氏身体一直不错,康熙死后,她又活了22年,直到乾隆九年才去世,历经了三朝,70多岁,可谓长寿。
而雍正帝敦肃皇贵妃年氏,则仍属汉军镶黄旗,其本质出身是地道的汉人。此外,还会有一些汉军旗的女子入宫为妃,而且地位也很高。如嘉庆帝生母孝仪皇后魏氏,史书记为“汉人而投旗者”。其实,她为汉军旗包衣管领下人,出身寒微。入旗后,赐姓魏佳氏。对于这个女人,需要介绍一下。
孝仪皇后,也就是“令妃”,她有两个特点:一是柔嘉的女人。乾隆帝一直认为,魏佳氏是一位性格柔嘉之人,乾隆十年,晋封魏佳氏封号,首次称她有“柔嘉之质”(《清列朝后妃传稿》);乾隆十四年,乾隆帝再称赞她有“柔嘉之质”;乾隆二十四年,称赞她“居心柔嘉”(《清列朝后妃传稿》);乾隆六十年,乾隆帝追赠她为孝仪皇后,称赞她“淑顺柔嘉”(《清列朝后妃传稿》)。可以说,在乾隆帝的眼中,魏佳氏就是一个柔嘉的女人。二是年轻的女人。魏佳氏出生于雍正五年,小乾隆帝16岁。这个年龄,在宫中非常占优势。因为,乾隆帝25岁做皇帝,之前与他结婚的女人,年龄也大体如此。而当乾隆帝做了25年皇帝以后,皇帝已经50岁了,那些与他早年结婚的妃嫔们也已经四五十岁了,而魏佳氏则刚刚三十几岁,正是一个女人最佳的年龄。所以,乾隆帝五十岁左右的时候,他眼中的貌美妃子,魏佳氏恐怕是最佳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