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宗教改革(第3/5页)

然而,教皇和红衣主教基本上都是由意大利人组成的。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轻松愉快的俱乐部,在那里,他们优雅地谈论着艺术、音乐和戏剧,却少有提及信仰的问题。所以,个性严谨的北方人与高雅文明、但对信仰淡然处之的南方人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裂痕,但是似乎没人意识到这会给教会带来多大的威胁。

路德翻译《圣经》

还有几个次要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宗教改革发生在德国而不是英国或者瑞典。德国人与罗马人之间结有宿怨,皇帝与教皇之间永不停息的争吵和战争引起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仇恨。在其他欧洲国家,政权牢牢掌控在一个强有力的国王手中,统治者常常能够保护自己的臣民免遭贪婪教士的迫害。而在德国,一个傀儡皇帝统治着一大帮蠢蠢欲动的小封建主,这种政治局面使得善良的市民更加直接地受到主教和教士的摆布。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们有一个癖好,就是兴建宏伟豪华的大教堂,而他们手下的高僧们为满足教皇的心愿,便变本加厉地聚敛钱财。德国人认为这是对他们的搜刮,对此他们极端反感。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极少提到的事实。德国是印刷术的故乡。在北欧,图书十分便宜,《圣经》也不再是只能被教士们拥有与解释的神秘手抄本,它在通晓拉丁文的家庭中成了许多父亲和孩子们的必备书本,普通人都可以直接阅读《圣经》。这原来是违反教会法律的事情,可现在全家人都开始读起来了。人们发现,原来教士们告诉他们的很多事情与《圣经》中的原文有很多的不同。这就引起了怀疑,问题不断地被提出来,要是得不到适当的解答,就会引起很大的麻烦。

于是,当这些北方的人文主义者向他们曾经敬仰的僧侣们开火时,进攻就开始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对教皇怀有深深的尊重和敬畏,不敢将矛头直接指向这位最神圣的人物。至于那些懒惰无知的僧侣们,那些舒舒服服躲在富得流油的修道院高墙之后的寄生虫们,就成了他们难得的嘲讽和戏弄的对象。

不可思议的是,这场战争的领袖居然是基督教会的忠实教徒。此人名为杰拉德·杰拉德佐,人们通常称他“渴望的埃拉斯穆斯”。他是一位贫穷的孩子,生于荷兰的鹿特丹。曾经就读于德文特的一家拉丁语学校,好兄弟托马斯是他的校友。埃拉斯穆斯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士,并在修道院住过一段时间。他周游了许多地方,将自己的旅途见闻写成了游记。当埃拉斯穆斯开始其作为一名畅销小手册作家(在现代,他会被称为社论作家)的生涯时,全世界都被一本名为《一个无名小辈的来信》的手册里一系列诙谐幽默的匿名书信给逗乐了。在这些作品中,他将中世纪末僧侣中普遍弥漫的愚蠢与自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采用的是一种古怪的德语混合拉丁语的打油诗形式给予揭露。埃拉斯穆斯的知识非常丰富,还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他对《新约》的希腊原文进行了校订并把它翻译成拉丁文,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本拉丁文《新约》的可靠版本。他和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一样坚信,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唇边带着微笑来陈述真理”。

1500年,埃拉斯穆斯去英国拜访了托马斯·摩尔爵士,在此期间,他写作了一本妙趣横生的小册子,名为《愚人颂》。他在书中运用了世界上最危险的武器——幽默攻击了僧侣以及他们盲目的追随者们。这本小册子成为16世纪最畅销的书,它广为流传,几乎在所有的国家里都有它的译本。这样,埃拉斯穆斯的其他著作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在作品中提倡对教会的诸多陋习进行改革,呼吁其他的人文主义者与他一道,参与到复兴基督信仰的伟大任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