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九章 向书本宣战(第3/3页)

但是如果据此认为,只有天主教会才有这种出版检查制度,那就有失公平了。由于惧怕印刷品造成的雪崩效应威胁国家的安宁,很多政府都规定各地的出版商必须把稿件送到公共检察机关,而且禁止他们印制任何未经官方批准的东西。

运书的人

不过除去罗马之外,没有一个国家把这种做法持续到现在。即使在罗马,这种制度自16世纪中期以来也作了大量的修改。这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出版业的发展速度如此迅猛,枢机主教任命的委员会,也就是所谓的“禁书目录委员会”,即使再勤奋工作也难以应付。这还不算那些如同洪水般涌向山山水水的报纸、杂志和各种各样的小册子,不用说是分类检查,就是通读一遍,也要这些人辛辛苦苦花上几千年的时间。

这种专制制度非常可怕地报复了那些对其不幸的臣民强行禁书的统治者——这种自作自受的结局,恐怕很难找到更具说服力的例证了。

早在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塔西陀就曾表示,他反对迫害作者,因为“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只会给原本不被公众注意的书籍做广告。”

“禁书目录”证明了塔西陀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宗教改革刚一获得成功,禁书目录就成了一种指南,人们就靠它来跟上当前流行的文学主题。还不仅这些。在17世纪,德国和低地国家(2)想大捞一笔的出版商在罗马安插了很多特别的信使,这些信使的任务就是提前把被禁或被删节的书籍弄到手。这些东西一旦到手,就交给特别信使,由信使日夜兼程,越过阿尔卑斯山,穿过莱茵河谷,以最快的速度送到雇主的手中。然后,德国和荷兰的印刷厂就开始工作,夜以继日地赶印。出售这些书籍可以获得高额利润,还有一大批职业的书贩,将这些书偷运到被禁的领土上。

不过能够偷偷运过边境的书的数量毕竟十分有限,而且在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国家,直到不久之前“禁书目录”还在执行,这种压制政策的后果的确非常触目惊心。

如果这些国家在发展中逐渐落后,原因并不难找到。在这些国家,大学生被剥夺了阅读任何外国教科书的权利,而且还只能使用质量低劣的国产货。

更糟糕的是,“禁书目录”使人们心灰意冷,不愿意认真从事文学和科学研究。因为没有一个有头脑的人会愿意写出一本书,随后眼睁睁地看着它被那些无能的检察官“修正”得支离破碎,或者被宗教法庭不学无术的书记官“改正”得面目全非。

于是,作者宁可去钓鱼或者在酒馆里玩多米诺骨牌,以此来消磨时光。

或者他会坐下来,在对自己、对民族的一片绝望中,写下《唐·吉诃德》的故事。

————————————————————

(1) 罗马天主教会曾发布过禁书书目,列出一些被认为对信仰和道德有危害的图书。未经教士同意,天主教徒不得拥有、阅读、出售或传送书目中所列的图书,否则将被驱逐出教会。第一次正式公布的“禁书目录”是在1559年,教皇保罗四世统治期间。

(2) 指比利时、荷兰、卢森堡。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