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第9/11页)

注释:

①索尔斯坦·维伯伦(Veblen, Thorstein 1857-1929):美国制度经济学派经济学家。著《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1899。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67),批判“炫耀性消费”及其负面作用。另著《企业论》(1904)、《现代文明中科学的地位》(1919)、《工程师和价格制度》(1921)、《不在所有权和最近的商业企业》(1923)等,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弊端,均有重大影响。——译者

②圣特丽萨(Santa Teresa de Jesus 1515—1582)、圣胡安(Juan de la Cruz或Juan de Yepezy Alvarez 1542-1591),均为西班牙卡尔梅修道院的神秘主义者。——日译者

③圆熟:英文原著为“expertness”(熟练、内行)。日译本译作“练达”。——译者

④禅宗:禅,梵语Dhyana的音译。亦作“禅那”、“思维修”、“静虑”、“弃恶”、“禅定”。“禅定”(静坐沉思、专心一境、身轻心安、“明净”“观照”)是佛教修养的六个重要途径之一。以“禅定”为宗进行修养的“禅宗”,则是中国佛教的流派。相传其始祖是达摩(菩提达摩),在南朝宋末(五世纪末)自天竺(印度)来华,“面壁九年”(面壁:心如壁立,不偏不倚),传与慧可(487-593),其后递传与僧粲、道性、弘忍,称“禅宗五祖”。唐中叶传至惠能后,普及民间,成为显学。宋、明以后更与儒学的“心性”说相结合。——译者

⑤观我、妨我:原文Observing self, Interfering self。意思是:“正在观察着的我”,也是“正在妨碍着进入无我境界的我”。——译者

⑥“One-pointed”:铃木大拙所著《禅宗概论》(Essays in Zen Buddhism)一书中的用语。据大拙先生的说明,译自“楞伽经”中梵语的ekagra,表示那种“主客不分”,心神集中于一点的状态。——日译者。中译者按:日译本译作“一点的”。我们原作“一点”。兹按佛学用语改译为“一心”或“一缘”。

⑦Eliot, Sir Charles, Japanese Buddism(《日本的佛教》),p.286.

⑧瑜伽派:古印度哲学的一派。“瑜伽”意为“结合”、“连接”、“相应”。瑜伽派承认有一个“大神”(“自在”),倡苦行、禁欲、修炼,以求“相应”而证悟真理。——译者

⑨轮回:梵文Samsara的意译。意为“流转”。佛教认为:众生皆以其所作善恶业因,在“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轮回。——译者

⑩涅槃:梵文Nirvana的音译。与“寂灭”、“圆寂”、“入灭”同义,是最高境界。“灭”一切烦恼,“圆满”(具备)一切“清净功德”。——译者

⑪指净土真言宗。——日译者(按:亦称真宗,源于中国的净土宗(亦称莲华宗)。初由天台宗日本僧圆仁(794—864)从中国传入日本,后由法然(1133-1212)确立教义,主张简化修行方法,只要念佛,即可往生净土(极乐世界)。信徒甚众。——译者)

⑫三昧:梵语Samādhi又称三摩提、三摩地。意译则是“定”、“正受”或“等持”,亦即止息杂虑,专注一境,方能保持不昏不乱。——译者

⑬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鼓吹超人哲学。著有《悲剧的诞生》、《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等。——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