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勐 仑(第3/5页)

年长的僧人睡觉的时候,浑身充满活力的孩子可不愿浑浑噩噩地只做和尚梦。他们中间年龄最大的也不过12岁。和老僧一样,他们的头也是剃过的,身着黄色的僧袍,露出一侧的肩膀,而且全都光着脚。但他们还只是一群孩子,那天的活动就是为盛大的节日制作烟火,之后就要重新诵读经书去了。大多数傣族家庭会把家中的男孩子送到寺里做几年僧人,他们在寺里学习读写沿用了2000年的傣文及制作烟火。

自制的烟火

因为几天之后才放烟火,我们道别后从山丘上下来,看到森林边一群傣族妇女正围着一捆木柱子。走近了细看,才发现那些柱子都是锯断了的橡胶树干,其中一位妇女正在向其他人演示如何使用长柄半圆凿以30度的角度砍树,这样既不伤树又能取出尽可能多的树汁。我停下脚步观看,但是这不如造烟火有意思。我们又继续前行,导游带着我往山的深处走去。

小路从城子村通往罗梭江岸边,步行几公里后穿过另外一个傣族寨子。这个寨子叫作曼安(音),导游在寨子里停留了好长时间,与另外一个他以前的学生商量安排我们在此过夜的事。安排好之后,我们沿着一条雨水冲刷及人们踩踏出来的土路上山。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来到哈尼族寨子——达卡村。

傣族和哈尼族是西双版纳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都有上百万人口。傣族占据了平原及河谷底部,爱伲人(爱伲人,哈尼族的一个分支。——编者注)则住在山坡上。在爱伲语中,“爱”是“动物”的意思,而“伲”的意思是“人”。爱伲人的传说称,动物人的祖先曾经居住在遥远的东方平原地带,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因为何种原因迁徙到澜沧江和红河中间的山区里。他们已经在那里生活了至少2200年的时间,而2200年前,他们就已经引起汉族历史学家的注意了。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进入达卡村就如同回到一千年前。与傣族有所不同,爱伲人通常居住在供电线路无法到达的偏远地方,我们到那里后不出几分钟,就必须借助手电筒才能磕磕绊绊地行走。问了几次路之后,我们磕磕绊绊地登上楼梯,来到一户人家,村子一半的人都聚集在这里,参加正在举行的婚宴和通宵畅饮,我们来得正是时候。婚庆活动通常持续三夜,我们到的时候正是第二个晚上。新郎一家大摆筵席,邀请了所有的亲朋好友及新娘家的亲朋前来庆祝。

家中聚集了至少上百人。有的在炒菜,有的在上菜,有的人围着矮矮的竹桌坐在同样矮矮的木凳上。他们不用杯盘,而是用香蕉叶盛饭菜,用竹杯饮酒。大多数菜肴是用猪肉做的。我们到达之前,这家人刚刚杀了一头猪,不到一个小时,它已被做成五六种菜品上了桌。其中一道菜是猪肝,好吃得令人难以置信,好像是精致的牛排。我从来就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猪肝。不知道是因为很新鲜的缘故,还是山里的猪吃的东西更好。另外一道美味又奇特的菜是自家做的豆腐布丁。奇特之处在于我们吃这道菜用的是长柄勺。勺子的头部是用直径大约5厘米的竹筒制成的,而勺子把儿则是竹筒上的侧枝。

我们大吃特吃,最后连吃的是什么都忘记了,因为我们还喝干了足足有一浴缸的米酒。我能想起来的,就是不断地与新郎新娘干杯,在一轮硕大的月亮之下和大家挥手道别;之后我们便摇摇晃晃地下山,沿着飞满萤火虫的小路回到了傣族寨子曼安。曼安有电,我们之前安排好要过夜的那个傣族家庭,全家人都围坐在新买的电视机旁,正在看一部台湾肥皂剧。等到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从河边用炸药炸鱼(这或许是我想象出来的)归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地板上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