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临夏:丝绸之路十万佛(第2/5页)

次日早晨,我打车去兰州汽车西站,坐上了七点开往炳灵寺石窟的巴士。太好了,居然还有座位。行程两个半小时,途经一些荒山秃岭。巴士并非直达炳灵寺,而是停在刘家峡大坝,乘客需要下车步行数百米到一座码头,等候约半小时一班的游船。从兰州往返炳灵寺石窟一趟,一共要五个小时,车船费二十五元。多亏我有先见之明带了干粮。友谊宾馆附近的夜市琳琅满目,我找了一家味道不错的摊点,买了土豆芹菜馅饼,在船上又买了两瓶啤酒。啤酒配馅饼,真是绝佳的“黄河野餐”。

我与二十位同行客,乘着游船又一次欣赏了黄河美景。和三门峡水库一样,刘家峡水库的水也十分清澈。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游船驶入一条峡谷,水突然变成了棕黄色。船长告诉我们,再转两道弯,就到炳灵寺石窟了。

现在是五月中旬的枯水期,我们在最后一段水路上遇到了一点麻烦。尽管每天往返于同一条水路,船长还是出现了判断失误,我们的游船撞上了水下的一个移动沙洲,因此不得不等上半小时,直到下一艘游船到达把我们的船拖出来。然后我们继续在峡谷中航行。两岸是斧削般的峭壁和尖塔般的石山,这种地貌在整个黄河都是绝无仅有的,让人心生敬畏。几分钟之后,我们到达目的地炳灵寺石窟。窟龛并不在黄河岸边,还要从一个十分陡峭的码头登岸,步行几百米,进入一条斜谷。

炳灵寺石窟是古代中国佛教艺术的主要中心之一,这些石窟在约一千六百年前开凿于绝壁之上,里面有数百件全中国最精美的佛像石雕和壁画。这里还有一段两百多米长的属于保护性的崖壁,只有一条石阶可以到达,但门票要另付一百五十元。大部分游客都停在悬崖的较低处,参观二十七米高的未来佛——弥勒佛。

这里来一趟不容易,却也不虚此行。只是游览时间太短了,只有一个小时,然后就得坐船返回。如果想多看一会儿,坐下一班船回去,就赶不上回兰州的班车了,必须在大坝附近住一晚。可是来的一路上,我也没看见大坝附近有哪个房子像旅馆的样子。一小时所剩无几,看不了多少东西,我决定不必花冤枉钱去上层崖壁了。

这次炳灵寺石窟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些精美的壁画。在返回大坝的船上,在返回兰州的车上,它们都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当中。遗憾的是,大坝附近没有宾馆甚至招待所,时间所限,没能尽情欣赏这些杰作。

第二天早晨,我又要赶早班车了,这次我要去南边的临夏,从汽车南站坐车。一路上又是荒山秃岭,还好有很长一段路是在高处顺着山脊行驶,可以俯瞰下面的绿色峡谷。中间不得不停下来几次,避让公路上的羊群。开到临夏用了三个多小时。临夏人称“小麦加”,这里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是穆斯林,包括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和东乡族。对于迁徙到临夏定居的历史,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其中东乡族的传说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炳灵寺石窟旁的峡谷

炳灵寺石窟弥勒佛像

最近一篇关于东乡族语言和口头传说的分析文章,说他们曾经是古索格代亚纳人的一个分支,一度居住在临夏以西三千多公里的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公元十三世纪初,东乡人的祖先是成吉思汗的雇佣兵,追随他来到甘肃。在甘肃成吉思汗打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战役,于公元1227年去世,地点就在兰州以东。三年后蒙古再次集结大军,向中原发动大规模战役。与此同时,蒙古军队中的东乡部族看中了临夏地区。毕竟在穆罕默德死后不久,穆斯林的传教士就曾到过临夏,信奉伊斯兰教的东乡人到了这里,就感觉像回到了故乡。自此以后,东乡人一直在临夏定居。中国政府上一次的人口普查显示,临夏地区有三万八千名东乡人。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东乡族逐渐与撒拉族、保安族、回族等穆斯林族群融合。这些族群都与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