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行为艺术是件体力活

以前只知道搞行为艺术要费些体力,费些身体,累些的还简单,搞得凶的还要付出身体代价,却没想到看行为艺术也是件体力活。

K画廊这两天在搞行为艺术展。全名叫“八方(蜀京陕湘渝港澳台)行为艺术交流展”。第一个作品,是一个外籍长相的女子坐在地上,一只一只地剪着纸蝴蝶,周围围了一圈蜡烛,据介绍,这个作品的名字叫作《不要怕结局》,将用6个小时来完成作品。我估摸了一下这架势,多半是这女艺术家剪出一筐纸蝴蝶后,最后把它们点火烧掉。

接着第二个作品就开始了,这个作品移出了画廊,到了旁边一个正在装修的店里。只见那屋梁上挂了个黑色的大塑料袋。一个背上长着黑翅膀的人就走了出来。这人形象很逗,黑黑的,头上还戴了个黑色的尖顶帽。难怪这作品叫作《乌鸦日记·顶》呢,他那尖顶帽大约就是模仿乌鸦的喙吧。他在大塑料袋下面不停地起跳,试图用尖帽子去顶穿那个塑料袋。这种空中挂着的大塑料最让我警惕,我以前也看过一些空中挂着塑料袋的行为艺术,多半里面是一兜水,等会就淋得大家一身。我换了个远点的角度,继续观看,提防着到时飞泻而下的水。那人个子矮小,塑料袋又挂得太高,他蹦啊蹦啊,终于顶到塑料袋,塑料袋被扎穿,红色的粉末泻了下来。他争取跳得更高,更多地顶到塑料袋,红色的粉尘飞飞扬扬,洒下来,落到这个黑色的“乌鸦”上,效果还很好看。说实话,这吊个塑料袋的形式是很不新颖的,但这人那么努力地蹦啊蹦,顶啊顶,倒突然让人觉得了生命的盲目。虽然这可能完全不是艺术家想表现的意思。

接下来的作品叫作《永远的兰亭》。艺术家坐在那里,刻了方章,章上面是“永远的兰亭”的英文。刻完了便拿起来,像收藏印那样,戳了好多在一幅“兰亭集序”的拓片上。做完了,观众们转去看一个女艺术家的表演,她正在一大堆夜壶里,以身体动作表演女人和夜壶的关系,夜壶在这里,明显成了某种象征。就在这时,我还能听得见上一位艺术家正在向几个人解释他的想法,他说,他想以这种英文收藏印鉴的方式,表达文化交流的困难……他一直在解释,我觉得这很不妥,行为艺术最后要靠解释的话,那不如去写字了。写字更明确,还不费体力。

后来有个作品,叫作《壹圆钱》,艺术家用一元的硬币,支着上下牙,站着不动。很快,由于自然的生理原因,他的口水就不停歇地往下流了。那样子看着实在让人痛苦,我看了一会儿,觉得很受不了,就转到另一个区域去,一直等到那边观众发出掌声,知道作品完结了,我再走过来,就看到艺术家胸前湿印里,还有丝丝血迹。我心里不由得一阵庆幸,幸亏躲过了这个作品的后半部分。

再往后的这个作品,叫作《2007年某月某日深夜的一声嚎叫》。艺术家拎着一堆东西出来,西装全套,牛奶面包,胶纸剪刀。他脱下休闲装之后,用胶纸贴住眼睛,然后蹲下来,摸索到脚下的切片面包,摸索着撕开包装,把面包团成一团,大口地咽着面包,当然这是完全吞不下去的,面包噎住他,他整个表情都扭曲了。我站在观众群里,手上正端了杯水,一下子,他那个近在咫尺的痛苦表情也搞得我非常痛苦,恨不能把水递给他。接着,他又摸索到牛奶,由于眼睛不能看见,开罐也非常不顺,终于摸索到剪子,扎开牛奶盒,把牛奶倒进嘴里,终于,慢慢地把堵在嘴里的面包咽了下去,然后用牛奶从头上倒下去,洗了个牛奶淋浴,忽然他一声长嚎,然后揭开蒙住眼睛的胶布,用毛巾把全身的牛奶擦干,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变成了个“白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