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现实的边界

2009年成都第四届双年展,主题定的是“叙事中国”。

但对艺术展,我很久不抱期望了。但还是要看,主要是为了看了说说。看了才有发言权。

邀了西闪同去,他拒绝,他说:能有什么新意吗?

这也是我的想法。从2000年以来,混成大佬的那些个,每年各类艺术展,也都拿些相仿的东西出来混一混,的确没有新意。

去了一看,就发现,今年的成都双年展,不能说没有新意了。

首先,大佬很少。全国那些风头正劲的大佬,几乎一个都没有。少了他们,就少了些符号,少了些跟国际接轨的意思。既便他们不来,我也知道他们的作品的样子。只不过,展览的档次显得掉了一截。呵呵,我无所谓,我又不是爱名牌的人。

其次,因为“叙事中国”,就必然得关注现实。不少作品都与地震有关。但是,关注现实的作品,就暴露了当代艺术的致命伤。一关注现实,艺术感就差了。好多作品直接描绘地震画面,就跟宣传画似的。

当然,我还是支持作品关注现实的。最多显得肤浅,至少不是无聊。

比如朱成和别人合作的一个作品,浅浮雕,是以很多地震中死难者的照片做成的浮雕头像,以面孔纪念在地震中逝去的生命。这是一个不错的作品。也让我联想到艾未未的统计遇难学生的作品,以及刘家昆为一个孩子建纪念馆等作品。

关注现实的作品,太容易流于直白简单。比如一个叫《上访者》的作品,就是一组大头像,底层的愁苦的面容,像标准照一样,旁边盖上红章,上书“某某信访办”“遣返原籍”。

除了现实还有不少的所谓历史题材。这些年好些二大佬就转型于此。一方面觉得国际上认这个,另一方面,也觉得自己书写了历史。这些画作,比起关注现实的那类,更是没有创意。但画面够大,所以画展上的效果就是,很多参观者跟这些“开国大典”等作品合影,也恍若自己进入了历史。

也有个别的作品有意思。比如有一个关于在女子监狱里教人绘画的作品。在一个带栅栏的房子里展示艺术家去教女囚画画的录像,另外三面墙上挂满了女囚们的作品。

结果这些女囚的画作很有意思。色彩大胆,想象力很丰富。她们有的画她们的梦想,也有的画她们的现实。甚至我看到有一个画的是她当初遭遇的一起车祸,而那起车祸就是她后来走上犯罪道路的起点。

我老是责怪画家们远离现实,倒是她们,一落笔就是现实,而且画得挺好。

以前有艺术家到精神病院让疯子来画画,当时我们觉得画得好。现在看起来,这些女囚们画得更好。

可惜这个作品还是有缺点,比如,展示的女囚作品只是图片,而非原件。更重要的是,她们的署名是化名,而非本名。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点很不好。这作品也是她们的,她们有署名的权利。因为她们的特殊身份,就需要避讳这点吗?完全不成立。

这些女囚的作品表达她们的世界,直指内心,也因此有了动人的力量。她们的作品其实也印证了,艺术家和普通的人边界越来越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