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二章 最后的遣唐使
贞观九年(公元867年),平安京内爆出了一条大新闻。
说新闻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这贞观二字——尽管字样和中国大唐太宗时代所用年号完全一致,但此贞观非彼贞观,乃是日本的清和天皇在公元859年所改,典出《易经》:“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其实日本的年号除早期之外,基本都出自中国的各类经典,比如著名的明治时代,“明治”二字也是出自《易经》:“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
明治之后的年号叫大正,还是出自《易经》:“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而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裕仁天皇,他的年号叫昭和,出自四书五经中《书经·尧典》,原话是:“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至于现在日本用的年号平成,则典出《史记·五帝本纪》:“内平外成,天平地成。”
言归正传,话说那条被平安京里大小人等津津乐道的新闻就是,有一个年仅22岁的家伙,成为了“文章得业生”。
他的名字叫做菅原道真。
此人在日本历史上和武神坂上田村麻吕地位相当,被誉为文神。
菅原道真出生在平安京的一个文化世家,他爹叫菅原是善,官至从三位刑部卿,基本相当于现在的法务大臣,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化人,写的和歌汉诗还受过嵯峨天皇的赞赏。
或许是因为家庭环境以及父祖遗传,道真自幼便是个神童,据说五六岁时就能写出非常工整、连一般大人都自叹不如的汉诗。
日本贞观四年(公元862年),年仅17岁的菅原道真考上了“文章生”,五年后,又被选为“文章得业生”,一时间传遍了街头巷尾。
如果你不明白什么叫“文章生”什么叫“文章得业生”,那我现在就说给你听。
平安时代的日本选拔官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凭家世,只要你爹够狠够大,那你哪怕瘫在轮椅上,歪着嘴流着哈喇子也能当大官;而像菅原道真这种,家里尽管也算是个高官,但还远没到能一手遮天的程度,他就只能选择第二种——考试。
有人说古代日本学了中国的几乎每一样东西,但两样除外:一是太监,二是科举。
这话说得并不对,至少不确切。虽然日本确实没有设立过宦官制度,但科举还是曾经有过的。
早在奈良时代,日本就从中国引进了科举制度,从下到上分为三等:进士、明经和秀才。
是的,在日本,秀才的级别要比进士高。
早期的科举除了选官员之外,还兼有选拔遣唐使留学生的作用,比如吉备真备就因为在灵龟二年(公元716年)考上进士,并且还取得了最高的甲等成绩,故而被选为了当年度的赴唐留学生。
到了日本贞观年间,科举开始发生了变化,从原先的三级考变成了两级考,去除了明经,并且把“进士试”和“秀才试”分别更名为“文章试”与“方略试”。前者的合格者叫文章生,通常在几百名考生中只录取二十人;后者的合格者叫文章得业生,是在前者的那二十人中挑出两名最优秀的予以录取。
而菅原道真的彪悍之处在于,他通过了文章生考试之后,在还没有参加方略试的情况下,就因为非常优秀而直接被选上了文章得业生,之后为了让其他文章生心服口服,便又在日本贞观十二年(公元870年)的时候参加了方略试,并且果然不负众望地一举通过了。
再加上当时不过二十出头,也就难怪会成为大街小巷的谈资新闻了。
顺便插一句,日本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的文史经典。其中史学部分,则几乎清一色来自当年吉备真备从大唐背回来的那一大箱子史书,所以这家伙同时也是日本科举之祖。
元庆元年(公元877年),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菅原道真被任命为文章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