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一章 中国的风水,日本的京都

鉴真的到来,将唐日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使得日本对大唐的崇拜之情上升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并非夸张。

之前就说过,在孝谦上皇摄政时代,朝廷曾经把所有的官制都一一对照,并起了相应的中国名(唐名),其实据说当时还有人提出不但官位要用唐名,最好人名也改成唐式的,好在女皇大人冰雪圣明,当场就给驳回了,不然用不了多久,整个平城京里头就该遍地走着李家的人了。

改名还只是其一,接下来说其二。

延历十三年(公元794年)十月二十二日,桓武天皇下令迁都,把京城从平城京搬到了山背国北部的葛野,然后把山背国改名为山城国,接着又将葛野改称平安京。

著名的“平安时代”就此拉开了帷幕。

山城国就是今天的京都府,平安京大致就是现在的京都市。

就这座城市的本身而言,堪称是唐文化,尤其是唐代建筑文化在日本的极致体现。

平安京的内部规划构造严格仿造了中国的长安城和洛阳城:西侧仿长安,东侧仿洛阳,基本上就是两城的等比例仿照版。不过后来西侧废弃,因此实际上的主要市街只剩下了东侧的洛阳部分,故而人称小洛阳,在古时候的日本,去京都也被叫做“上洛”。

直至今日,“洛”仍是京都的简称,那里不但有“洛阳交运”“洛阳堂”,还有一家名为“洛阳工业高校”的学校,著名影片《御法度》(北野武主演)的导演大岛渚,正是毕业于此。

不过当时日本大都市规划仿唐并非稀罕事,几乎可算得上是惯例,国家首都更是如此。但关键在于,自打迁都平安京,在此之后的整整一千余年里,日本的首都都不曾挪过地方,不管国家闹腾得多厉害,京城永远是这一亩三分地,天打雷劈海枯石烂也不动摇。

为什么?

我们在上一本的时候已经说过了日本历史的大致进程,也知道日本古代的主要政治中心要么在九州,要么在奈良,最次也在大阪,京都一带在那个时代尚属待开发地区,平安京所在的那个位置更是一片荒芜,堪称不毛之地,可为什么桓武天皇偏偏就要在那里建都呢?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平安时代之前日本的首都一直在变,迁都从来就不是什么罕见的事儿,但不管迁到哪,首都就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这一点却从未改变。而平安时代之后,虽然日本的首都被定格在了京都长达一千年,可国家的政治中心却并非一千年不变地都在那儿,比如丰臣时代的政治中心在大阪,德川时代在江户,等等。至于京都这个地方,到了后来纯粹就成了皇城,只是一个供天皇居住的地方,虽然那地方因为半仙天皇的存在,仍然是国家的首都,并且颇具神圣性,但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在那个天皇沦为象征乃至傀儡的岁月里,堂堂一国首都却不再是政治中心了,甚至几乎和国政都失了缘。

于是问题就出来了:都这样了为什么还不迁都?

从历史经验来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勾当很明显是应该把天子挟在身边才好掌控,可后世的众多日本实权统治者,既没有自己跑去京都执政的打算,也似乎并不准备让天皇迁都到镰仓或是江户(当然天皇本身也不肯),这又是为什么?

换句话讲就是,为什么古代日本人在国都方面会如此执著于京都这个地方?

个中的理由,说得铿锵一点,是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说得玄乎一点,是因为那地方的风水好。

但不管怎么说,平安京的脱颖而出都和中国文化有关。

桓武天皇迁都的原因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是光仁天皇的儿子,也是天智天皇的曾孙,不过在他继位之后,天智一族的力量已经非常薄弱了。虽然他贵为天子,可当时整个平城京乃至整个大和国(今奈良县)里都没几个肯听他的,各路豪族各自打着各自的算盘,对中央朝廷置若罔闻,一副无所谓有无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