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冤狱毁长城 将星摇落苦心护良友 剑气腾空(第4/8页)
过了几天,饥民在县里闹事,大户和县官慌了,一面开仓赈济,一面派人到省里请军队来,赈济之粮有限,每个饥民每天只能领两碗薄粥,可是老百姓也真“纯良”,有两碗粥吊命,他们便已“安分”。他们哪知县官大户是耍两面手法,在兵力不够之时,使用最低的代价来怀柔他们,省里的军队一来,他们连两碗薄粥也不肯施舍了。军队当天来,他们当天就施行“弹压”,把几个敢于鼓噪的饥民杀了。这一来饥民大愤,又派人请玉罗刹帮他们抢粮。玉罗刹打听得县中的军队约有二千,立刻答应,和饥民约定,晚间攻城。
恰恰就在这一天,武当派迎接掌门的队伍已经从陕西回来,到了广元。
卓一航本来不想做武当掌门,可是三年之期已满,无可再推。黄叶道人派了红云道人和白石道人率十二名大弟子来接,卓一航无可奈何,只好在师叔同门催促之下登程,取道四川,入湖北,回武当山。
这日到了广元,只见城中刁斗森严,兵士巡逻街头,气氛萧索。问起来才知是“饥民闹事”。卓一航心中叹道:“外有寇患,内有流亡。这大明江山是不稳了。”武当派在各地都有弟子。广元城内有一座清虚观便是武当派的人主持,白石道人等进城之后,清虚观的主持便把他们接到观内。
卓一航并不知道玉罗刹就在附近山头落草,这一晚月暗星微,是山城春夜的阴沉天气,卓一航辗转反侧,中夜未眠。忽听得窗外有人轻轻敲了一下,卓一航以为是白石道人,推开窗门,一个黑衣汉子倏然跳了进来,衣裳破裂,面有血污,在微弱的菜油灯下,显得十分可怕,卓一航吃了一惊,那人道:“卓兄噤声。”卓一航瞧清楚了,这人竟然是岳鸣珂。
卓一航小声问道:“你怎么啦?”岳鸣珂一口把油灯吹灭。隔室的白石道人问道:“一航,你还未睡吗?”岳鸣珂摇了摇头,用手指着自己,又摆了摆手,示意卓一航不要说是他到来。卓一航道:“睡啦,我起来喝杯茶。师叔,你老人家也安歇吧。”说完之后,把口贴在岳鸣珂耳根说道:“我这师叔真讨厌!”和岳鸣珂蹑手蹑脚,脱了鞋子,躺到床上,两人共一个枕头,贴着耳边说话。岳鸣珂说出了一段惊心动魄的事来!
原来熊廷弼罢了辽东经略之后,继任的袁应泰不是将才,满洲军统帅努儿哈赤自统大军,水陆俱进,一战攻下沈阳,再战又攻下了辽阳,袁应泰手下的两员大将贺世贤、尤世功被金兵(其时满洲尚未建“大清”国号,努儿哈赤自称“大汗”,国号“金”,至皇太极始称帝)乱箭射死,袁应泰在辽阳城东北的镇远楼督战,城破之后,举火焚楼自杀。明朝边防大军,伤亡八九,溃不成军。于是河东之三河堡等五十寨,古城、草河、新甸、宽甸、大甸、永甸、凤凰、海州、耀州、益州、盖州、复州、全州等大小七十余城,全被满州军攻占,辽河以东,遂无完土!
经此一场大败,明廷大震。朱由校想起了父皇之言,顿下决心,把以前弹劾熊廷弼的大臣尽都贬谪,派专使捧诏到湖北江夏,请熊廷弼复出,重任经略,复赐尚方剑。可是话虽如此,实权仍不在熊廷弼手中。本来按朝廷制度,辽东经略节制三方。所谓“三方”,乃是:(一),广宁巡抚,统率陆军;(二),天津巡抚;(三),登莱巡抚。后两个巡抚分统水师,而辽东经略则驻山海关,居中节制。熊廷弼建议以广宁的陆军制敌全力,而以天津、登莱的水师分扰“辽东半岛”,这便是明清战史上有名的“三方布置策”。
卓一航颇知兵法,听岳鸣珂谈到熊廷弼所定的“三方布置策”后,道:“熊经略确是大将之才,这战略攻守兼备,定得不错呀!”岳鸣珂道:“战略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了好的战略,却无可调之兵,其实也不是无可调之兵,而是有不听调之将,以至三方布置之策,只成了一纸具文。”卓一航骇道:“熊经略刚强决断,怎么有不听调之将?”岳鸣珂在他耳边轻叹道:“以前的宰相方从哲被罢后,换来了一个叶向高做宰相,换来换去,都是和魏忠贤一鼻孔出气的人。在辽东经略节制下的三个巡抚之中,广宁巡抚王化贞兵力最厚,偏偏他就是叶向高的门生,不肯听熊廷弼的调遣。熊经略要集兵广宁,他却要分兵驻守。熊经略以前所建的军队在袁应泰统率下,经辽沈两战,差不多全牺牲了。熊经略捧尚方宝剑出关,只招募得义军数千,而王化贞却拥兵十余万。熊经略空有“经略”之名,实权反不及王化贞远甚。经抚不和,两人都拜折上朝,宰相叶向高袒护王化贞,操纵“廷议”,竟然下令王化贞不必受熊廷弼节制。于是事情越弄越糟。”卓一航道:“既然如此,那么辽东的危局是无可挽回的了。我兄不在熊经略左右,一人回到关内,却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