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至少还有记忆(第2/2页)

可以看出,在人类天生的健忘倾向面前,文化产业主动承担了守护记忆、背负记忆、传载记忆的责任。面对权力社会可能手无寸铁,但是至少还有记忆。相比之下,中国有多少文艺作品在守护我们的集体记忆呢?越战之中美国阵亡士兵不到六万,就引起了如此波澜壮阔的文化后果,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死亡成千上百万,我们有几个电影反映出那些苦难?与麦卡锡主义时代接近的但*程度惨烈得多的中国"反右",又引起了多少文化上的回音?面对血流成河的土改、镇反、*、四清,我们的奥利弗·斯通在哪里?我们的《晚安,好运》《战争的迷雾》《弗罗斯特/尼克松》在哪里?在《上海宝贝》里?在《大话西游》里?在《无极》和《遍地尽是黄金甲》里?权力固然封锁了记忆,但是社会本身、?众本身又有多少回忆的冲动、诉说的冲动、用历史的火炬去照亮未来的黑暗的冲动?

对于历史的伤痛,我们习惯于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揭历史的伤疤";对于哪怕映射这一伤疤的文艺作品,我们涂抹着西方解构主义、荒诞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口红的嘴巴又说,"这种宏大叙事是多么的土气"。但是,如果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可以体现在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里,它同样可以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事实上,当我们的文艺作品用五光十色的豁达、诗意、颓废、华丽、*、恶搞,以及最重要的,沉默,去包裹怯懦时,它正在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

当然,《弗罗斯特》、《晚安》、《迷雾》这样的作品集中出现在这几年,绝非巧合。显然,这些作品的编剧导演都或多或少有影射当代政治、尤其是伊战的企图。《弗罗斯特》中对窃听的讽刺,暗合美国政府伊战以来的"反恐"窃听政策;《晚安好运》中对"恐共症"的批判,也可以被理解为对911以来"恐穆斯林症"的影射;而《迷雾》对战争的反思,几乎就是对伊战的直接批评。也许,历史的妙处正在于此: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