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霸权机制的不完全衰落(第16/17页)
面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收支机制中具体规则的瓦解,以及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贸易机制的持续衰落,霸权稳定论的解释则稍逊一筹,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作为一种体系理论,它未认识到国内政治压力这一因素。国内压力有的源自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但却受到国内信仰体系和联盟特性的影响(Gourevitch, 1978)。即便就体系理论的整体而言,这一理论也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没有认识到国际经济机制等国际制度在培育和塑造合作模式方面的作用。许多合作的存续时间都比霸权稳定论所预计的要长。根据拥有共同利益的国家所提出的要求,国际机制执行着多种功能;机制一经建立,即便其创立时的原初条件已然消失,机制仍有可能继续存在。这一论述的理论依据详见第六章,本章中美国霸权衰落后国际机制仍然存在则为之提供了事实依据。
本书中阐述了合作与纷争的概念,以及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领域合作得以存续的问题。纷争混乱的前景促使人们寻求合作,至少在货币和贸易领域,国际机制得到了充分发展,使大量的合作得以实现——这无疑要比霸权稳定论所预期的要多。合作并非总是导向自由主义的目标,也并不意味着利益的和谐,而是一个讨价还价、充满争议、相互协调的过程。在经济困难时期,各国政府均力图使本国免遭政策调整的损失。现在世界经济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各国既可以通过不充分的国际合作,例如《多边纤维协定》以及自动出口配额等方式;也可以通过将使纷争恶化的单边行为来达致这一目的。各国赞同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原则不是因为它们希望出现一个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世界,而是因为这些机制提供了一个框架,进而促使有限合作(无论是不是自由主义性质的),为国家利益服务。
霸权稳定论对近来世界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作出了解释,也证明了国际制度这一“美国统治时代的遗产”对于“后霸权世界”的重要性。国际机制对于具有共同利益的国家的合作能力具有持续影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理解当前的合作与纷争共存这一常常令人困惑的现象。现在,这些机制能否被成功地加以改造,以在一个缺少霸主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发挥作用,前景仍难定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取决于人类自身的抉择。了解这些机制的价值和脆弱性将引导我们放眼未来,而不会作出目光短浅的选择。
注 释
[1]如第八章中所述:20世纪50年代的石油机制并非正式的政府间机制,但是其原则和标准产生了行动和预期,因此确属机制无疑。其原则及标准由一些大公司和英美两国制定并付诸实施,至70年代初该机制崩溃。在60年代中期的这一过渡时期,石油领域的规则尽管与同期贸易、金融机制相比显得非常不正式,而且松散,但是较之1973年后的情况,则显现出其清晰明确及一贯性的特点。将60年代中期的这种安排称为机制(尽管仍很脆弱),有助于同以后的情况形成强烈对比,并与金融、贸易机制进行比较。
[2]World Financial Markets,February 19,1975;January 1977;October 1979;May 1983.
[3]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组数据未包括非市场经济国家,其他造成类似差异的原因常常是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汇率,或是由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计算产出的方法不同所致。
[4]此处引用的奥代尔(John Odell)的批评业已于基欧汉和奈1977年的著述中加以讨论。
[5]World Financial Markets,February 1978;July 1983;January 1984.
[6]表9.2中有关欧共体的数据本应去除其内部贸易额,因为欧共体相对于美、日的讨价还价的能力不会因成员间贸易的增长而提高。表9.4于1981年就已公布,但我未能找到其他相关数据。如果有可能,在考察贸易领域中作为一个集团的欧共体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应该将欧共体内部贸易额扣除,这才能准确认识欧共体与外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