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最佳证据(第16/18页)
豪斯多夫争论的另一个谜就是,楚闻明(Tsum Um Nei)这个名字根本就不是中国人的名字。这个观点导致一些传闻说,从来没有过这样一个人,他只是某些人虚构的人物而已。但是,豪斯多夫的一位亚洲朋友告诉他,“Tsum Um Nei”是中文名和日文名的结合体。这个名字的日语发音是用中文记下来的,正如一个德国人的名字“施密特”(Schmidt)会被美国人写成“史密斯”(Smith)一样。豪斯多夫认识到:“这个男人显然是一个日本人。”这也解释了教授为何在石碟子争议之后决定去日本——他退休了之后要回国。
针对这个故事展开的讨论主要有几个方面:奇怪的骷髅,发现鲜为人知的像矮人族一样的部落,石碟子的本质以及下落,镌刻文字的解码。什么是真理?
就石碟子而言,人们认为石碟子是中国文化中的已知元素,被称为“Bi”碟子。虽然它们的来源不为人知,但这些Bi碟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万年,这个时期大体上同所谓的宇宙飞船坠毁事件的时间框架吻合。通常而言,Bi碟子是由玉石或其它珍贵材料制造的,它们被视作地位的象征:在战争结束之后,战败一方被要求交出碟子作为投降的标志。而且,据说石碟子还被用在坟墓中:在贵族的墓地中,通常将石碟子放在死者的头顶、脚底和胸口上。有趣的是,Bi碟子通常被称为“天堂之耳”(Ear of Heaven)。有时候,碟子中心的孔会正对着死者的嘴,这样死者就能同他们的祖先说话。
因此,在坟墓中发现带有象形文字的石碟子这个故事看起来颇为可信,再考虑到Bi碟子通常带有镌刻文字,那这就可能是真的。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韦格尔在1974年拍照的同豪斯多夫看到的碟子是否就是Bi碟子?豪斯多夫所见到的碟子同在巴彦•卡拉•乌拉山中发现的描述很相似。或者是否就是1937年到1938年间的探险考察队在山中发现的呢?
人们误以为杜立巴族的故事是在1978年由大卫•阿甘姆(David Agamon)所编写的著作《流亡太阳神》(Sungods in Exile)中首次提出的。这本书详细讲述了英国科学家卡瑞尔•罗宾•伊万斯(Karyl Robin-Evans)博士在1947年进行的那次探险之旅。现在,人们都知道了,那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伪装成写实文学的科幻小说。绝大多数人认为杜立巴族人的故事是编造的——尤其是那些错误地认为这本书是第一本提到了这个“荒谬”故事的人。似乎《流亡太阳神》要么想在出版之前,借助已经流传了数年的杜立巴族的故事来赚钱,要么就是——如果你喜欢阴谋论——旨在推翻这个故事。。
但是,这绝非恶作剧——至少在1978年不是。柏林的历史学家约尔格•单德(Jörg Dendl)博士将首次提到杜立巴族故事的信息来源追溯到1962年。那一年,德国一家针对素食主义者的月刊——《素食宇宙》(Das vegetarische Universum)——在其7月份的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史前不明飞行物?”的文章。单德博士直到今天都还未能找到任何原始的中文或日文来源,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个故事发生在1978年之前,同怀疑论者们的观点一致。
此外,《流亡太阳神》中还提到,来到巴彦•卡拉•乌拉山区矮人部落的探险队并不是虚构的。单德博士在1933年的一份剪报中了解到中国人同矮人之间的冲突。有些人或许认为,这个地方就在西藏,那时的巴彦•卡拉•乌拉山区的确被误认为是西藏的一部分。这篇文章讲述了中国士兵护送一位身高仅4英尺的女人,她以及她的同伴被当做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