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面见(第2/3页)
温鹏噗通一声跪下,已是开心的脸都红了,却还是记得温止的话,舔着脸道:“我不过是运气好罢了,掌舵办事儿的还是您老和各位大人。只是我也有些私心,不知大人能否赐下墨宝,等我儿子将来能进学了,我便让他照着大人学习,哪怕能得您十分之一的本事,我便是笑都能笑醒了。”
王县令在家学中就以书法著称,最得意自己的一笔好字,听到温鹏这直白的请求,被旱灾的事情闹的一头的不快都松散了几分,笑着遣了小厮去取自己的字帖亲手交给温鹏。
温鹏拜谢了王县令,县丞大人和其他官吏也都到了,三人不敢耽搁众位大人商议大事,王县令让衙役将他们送了出去。
等出了县衙,三人虚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总算是舒了口气,颇有些羡慕的看着温鹏手上的书卷:“你这活猴儿倒是会上杆爬。”
温鹏却是腼腆一笑,将字帖塞进陈麒的手里,一副死皮赖脸的样子:“我不过是个泥腿子,我儿子也才四岁,便是要学,也是跟着先生学的,就是不知道先生肯不肯劳累,教一教这不成器的小子?”
陈麒哑然,指着温鹏半天却说不出什么话来,最后竟是将字帖塞进长褂里,一甩袖子走了。
身后里正和温鹏大笑。
能见一回县太爷是大事儿,有了官府的支持,陈祥和陈望开始张罗着村里的壮劳力们打井挖坑,屯粮买鸡,温鹏也是其中的一员。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天气却越来越旱,大家看温鹏的眼神也越发透着感激。县里已经是粮价飞涨,掏空了家底早就屯好了粮的村民们都意识到,若不是温鹏机灵发现了苗头,靠着竹纸才有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
这年庆江府干旱歉收,好在有之前几年的丰收打底,各县并没有发生什么动乱,便是农户们也庆幸家中尚有存粮,只要坚持到明年丰收便好,只有得了温鹏提醒的王县令依旧愁眉不展,发给庆江府的官函仿佛石沉大海了无音信,他想了想,终究是手书一封寄往了京城。
过了秋收,无事一身轻的温鹏便真的将温学文往陈麒那里一塞,岂不料陈麒研究字帖入了迷,哪里耐烦教一个小儿,只丢了三百千的课本给自己的大儿子陈琼,让他带着温学文认字罢了。
陈琼比温鹏大了五六岁,打小跟着陈麒念书,不过天赋并不出众,只考过了府试,并没有功名。眼见着年纪大了回了陈家村成了亲,平日里便管着家里田地的事儿。他成亲多年才得了一个闺女,看着温学文小小的一只给他行礼,心里稀罕的不行,又得了父亲的交代,自然不会将温学文当做普通小童,让妻子江氏冲了杯糖水给温学文小口喝着,自己亲自给他开蒙。
只这一讲课,陈琼便被震惊了,平时村里的孩子都是五岁上下才送到书塾认字,温学文四岁不到,已经把三百千背的滚瓜烂熟,里面的字竟全都认得。
“学文啊,你告诉伯伯,是谁教你背书认字的?”陈琼当然知道温家上下都没个文化人,总不可能是生而知之吧。
“就是跟伯伯们学的啊,还有我姐。”早就被温止训练好的小机灵鬼一脸单纯:“我跟着我姐在书塾门口看伯伯们上课的,还在伯伯家窗户下听过伯爷讲课呢,伯爷昨天下午给昌叔叔讲的《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昌叔叔背了许久都记不住,伯爷都生气了。”他口里的昌叔叔是陈望的小儿子陈昌,伯爷自然就是陈麒了。
很好,很强。听一遍就能记住什么的。陈琼深呼吸才保持冷静:“那你能背多少书了?”
“三百千早就背完了,四书也都能背,现在正在读《诗经》,我姐本来是让我先把五经全背完了再来伯爷这儿上学的,不过我爹说伯爷答应了教我读书,就把我给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