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温止(第2/3页)
半年后,宋氏在夜里发动,苦苦挣扎了三个多时辰才生下儿子周明,是温止跑的鞋都掉了才找来稳婆和住在督学里的周秀才,让宋氏有惊无险的挺了过去。宋氏本就把温止当做半个妹妹,经过这事后更是与温止推心置腹,将她看做亲人。
宋氏和周秀才成亲四载终于有了儿子,两人乐的合不拢嘴,正应了那句人逢喜事精神爽,周秀才在科试中考中头名,正式有了角逐科举的资格。
一年后便是大比,周秀才自知火候不到,只当下场试试水,也不知是他心态好还是运气好,居然堪堪吊在榜尾过了关,虽然名次不怎么好看,但也是正经的举人老爷了。
周家算是耕读世家,颇有些田产,宋氏的父亲则是名商人,经营着一家米行,家中殷实富裕。看女婿如此上进,宋父开心不已,大笔一挥包下了周举人进京赶考的往来费用,支持女婿参加春闱。
周举人心中也是火热,踌躇志满的来到京城,然而此时的京城已是群贤毕至,和各方才子相比,周举人无论仪态风度还是学识见闻都算不得出众,立刻就给他发热的头脑浇下一盆凉水。
好在周举人心志坚定,虽然被打击到怀疑人生,却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修书一封寄回家中,言明自己基础太差,能中举已经是侥幸,要通过会试太过艰难,这次既然已经报名了,就当是试试水,大家都别报什么希望,等考试完他就往北方游学,去几个大书院蹭课求教。
有了周举人的书信,宋家和周家只能安奈下心情,这次奇迹果然没有发生,周举人落榜了。好在大家都有了心理准备,不怎么难过,唯有宋氏偶尔抱怨丈夫久不归家,儿子都快不认识爹爹了。
周举人这一走就是六年多,宋氏在响水镇里等的望眼欲穿,终于等来了周举人变成周进士,衣锦还乡接她和孩子进京。
周进士是二甲进士出身,排名靠前,相貌端正行文风流,被选中为庶吉士,翰林院中竞争激烈,能进来的都不是傻子,周进士身后没有权贵相助,只能沉下心来研读学问,却意外的进了侍读学士的眼,三年后散馆时将他留馆,当了七品编修。
虽然只是个编修,但能留在翰林院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了天子近臣,于是周编修的应酬一下子多了起来,有真心拉拢的,当然也有不怀好意的。宋氏和丈夫七年未见,被带到京城后又以三十高龄再次怀胎,艰难剩下次子周晓,还没从一孕傻三年中缓过味来,就被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的巨变吓了一跳,一时间难以适应,别说为周编修做好夫人外交了,她能得体的和周编修同僚的夫人们打好关系不给丢脸就让周编修谢天谢地了。
人心思变,宋氏徐娘半老,眼见着就要往年老色衰上奔了,虽然打理家业还行,但交际水平已经跟不上周编修的步调,所谓升官发财死老婆乃是人生三大喜,在周编修升任修撰的时候,就准备给自己换个媳妇儿了。
这事儿还要从周修撰升迁之前说起。礼部侍郎柳大人家的大姑娘早年嫁给了都指挥佥事陆大人的次子,却不想这二公子是个风流之人,偏偏爱去下流之地,也不知是运气不好还是被人算计,居然惹上脏病没几年就死了。柳大人本就不满陆二公子,如今人都没了,总不能让自家姑娘在陆家守寡,于是将女儿接回家中,张罗着再嫁。
有柳大人的身份摆在那里,求娶柳小姐的人不是没有,但要么别有用心,要么柳大人和柳小姐便看不上眼。婚事僵持不下,柳大人心里正着急,没想到女儿就期期艾艾的找到他,说自己有选中的人了。
柳大人赶紧问姓甚名谁做什么的,一听才知道女儿看中翰林院的周编修了,可周编修是有妻儿的啊,总不能让自己女儿给他做小吧。柳大人当场把柳小姐痛骂一顿,对周编修也不免迁怒,准备抓他个小把柄把他赶的远远地,不料这一关注就发现周编修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虽然没什么背景,但为人小心谨慎,圆滑而不谄媚,有原则也知变通,虽然野心勃勃,行事却很端方,如果有自己帮扶一把,可能未来还真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