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与醍醐(第3/3页)

关于转识成智,他说:“着相分别为识,即相离相为智,识即烦恼,智即菩提。何以故?烦恼由无明业识而生,菩提由清净慈悲而长,惟识与智,非一非二,所以者何?识是妄,智是真,离真无妄,离妄无真故,众生迷真逐妄,遂生烦恼,烦恼愈深,离真愈远。若发心真切,磨砺功深,则忽然识妄为幻,进而不离于幻,即幻为真,进而不着于真,当下清凉,识即成智。……可知烦恼与菩提,皆是一心,本无自性,能转烦恼为菩提,即是贤识成智义。”

好好珍视我们的烦恼

烦恼与菩提的关系,到这里已经非常清楚地呈现出来,它像青草与醍醐,像泥土与蜜器,像烈火与红莲,是不可分的。这也像《维摩经》《大宝积经》中说到污泥中的莲花,莲花生于污泥正如醍醐为青草所化一样。

所以,当小乘行人为修惑、断惑而取涅槃的时候,大智大悲的菩萨却投入惑中,为了济度众生,情愿不断烦恼以利益有情,这种心愿非常的动人,但它的实相是,烦恼正是菩提,菩萨在烦恼里才能锻炼智慧(智增菩萨),也才能广发悲心(悲增菩萨),我们想想看,如果菩萨不在烦恼中,智慧由何而来?慈悲从何而来?如果菩萨不在烦恼中取菩提,又如何济度为烦恼所苦的众生呢?

明白烦恼菩提不二如一的要义,不仅对我们出世般若有帮助,对人世智慧也有很大的启发,这使我们有更积极的勇气来面对人生,使我们有更清明的灵思来承受烦恼,到了一天,我们每一朵烦恼的烈焰都烧出一朵菩提的红莲,我们每一株烦恼的杂草都生出一滴清纯的乳汁,我们每一块烦恼之土都铸成一个精美的器皿,我们每一分情都是慈悲与智慧的结晶,那时候,我们才能体验到最净、真我、妙药、常住的无上最胜菩提。

我们再来谈《维摩经》中动人的一段吧!

维摩诘问文殊利:“何等为如来种?”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惠、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好好珍视我们曾经承受过的烦恼,珍视现在正处着的烦恼,因为其中的每一个,都是佛种!

一九八六年九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