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借璧(第4/7页)

张仪结结实实地愣住了,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十二等分?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置陈?

他不可置信地望着面前这眼神明亮的稚嫩少年,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是好。他深知,任何夸赞与褒奖皆无法带给这少年任何喜悦,只有答案与真相才能予之慰足。

多少年来,张仪从容应过多少达官贵胄、王公诸侯,不论巧计奇谋,抑或逐鹿争雄,他无不是信手拈来,皆付谈笑间。然而今日,他却竟然因辜负了这少年的期许而无措。

“仪,不知……”张仪平静地说,不敢去看那双因失望而黯淡下去的眸子。

“世子所思邈远,仪自愧弗如,他日若有所得,必当为世子补偿今日之憾。”说罢,张仪敛衣郑重起身,向屈伯庸父子正色一拜,“大司马生性耿直,却宽善仁厚。所出世子天赋异禀,敏而好学,福慧双修。今日得见,仪受益匪浅,心悦诚服。人生难得几回悟,不若就此别过,唯盼他日再见。”

说罢,张仪躬身一揖到地,未及屈伯庸父子回应,敛袂而去。

少傅书房中,茶盏里的热气腾然而上,楚王透过氤氲茶意,望着屈原出神忆述的脸,仿佛看到当年那名求知若渴的明眸小童,与心怀天下的意气青年。

楚王心下暗自赞赏,既是赞那敢于问天的屈原,亦是赞那澄明自省的张仪。惺惺相惜,不过如彼。楚王愈发庆幸,当日并未逞一时之气将屈原问斩,否则朝中从此失去一位忠胆仁厚的大司马与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军,而他本人亦将错失一位良友。

念及此,楚王心中悚然一惊。身为王家子嗣,他自幼浸淫于谋略政术,早已利权深植,从不屑于,亦从未奢望能与他人以友相待。今日却有那么一瞬间,他对面前这位仿佛胸中能装下整个天地,却又毫无据拥之野心的屈原,产生了一丝艳羡与激赏。此刻,他仿佛能够体会多年前击中张仪心中块垒的那份惭愧。

屈原不知楚王心中的起伏曲直,他啜饮几口清茶,润了润干燥的喉咙,问道:“不知大君今日缘何提起此人?”

楚王薄薄的心事被屈原一问便轻轻散了,他复又添了笑意,故作神秘道:“还请先生明日列席早朝,便知分晓。”

说罢,他笑吟吟饮了盏中茶,起身去了。

次日,朝堂之上,大君端然高坐,众臣恭谨侧列。楚王自冕旒冠的垂珠之中抬眼望去,果见屈原今日锦衣高冠,老老实实垂首立于大司马屈伯庸身侧,不禁唇边露出一丝淡淡笑意。

昨日回去后,他便吩咐木易通知屈府,次日早朝务必着二子屈原侍驾觐见。屈伯庸虽不明就里,忐忑难安,却知君命难违,心下只盼这不拘常理的儿子莫要再生出什么事端来才好。

片刻,一名精甲护卫长匆匆奔至殿门外,跪地高声禀道:“启奏大君,秦相张仪到!”

此言一出,群臣即静,堂中仿佛连掉下一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到。

列中的屈原更是闻言大惊,他抬头望向座堂之上的楚王,却见楚王也正望向自己,眼中尽是笑意,似恶作剧得逞的孩子一般得意。

屈原登时心下明了,一时间不由得苦笑连连,谁又能料到平日里威严肃穆的大君,也有这般作怪的一面?随即他的心神又被即将到来的重逢所攫,昔日那落魄而骄傲的青年说客,如今竟已官至强秦之相。

想起拜别时的那句“唯盼他日再见”,屈原心中不禁深深感叹命运难料。虽过往从不议政事国,但身为当朝大司马之子、大将军之弟,他亦深知如今秦、楚之势益趋微妙。忆及昨日楚王眉宇深蹙的样子,屈原心中明白,今日之秦已非昨日连姻交好之邦;今日之张仪亦非那位日光之下的礼仪之宾了。

堂中众臣此刻皆是引颈相望,各怀心事,可一番起伏的心思却忽地被堂上一句话搅乱了。只听得楚王悠悠道:“秦相大人曾为楚国客卿,如今衣锦归来,对故时景致想必颇有怀念,一时贪看也是有的,不必急于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