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书的诡计和学术书的情感(第2/13页)
是的,我的道理一点没错,纵使金岳霖先生来做仲裁,恐怕也很难从我的话里寻到任何逻辑上的漏洞。但真实的社会生活不是这个样子,我这样的人的确应该被淘汰出局。
3.
励志的谎言会给人生活的信心,人际交往的谎言会润滑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心情。当年我看着《致加西亚的信》《没有任何借口》这类书大行其道,真的感觉匪夷所思。我理解老板们为何会倾心于这种读物,因为它们太适合给员工洗脑了,可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普通员工主动去买这种书,主动学习这里边的所谓职业精神。
是的,老板和雇员的关系只不过是简单的契约关系,大家明明应该在契约关系的大框架之下解决职业精神的问题、执行力的问题,凭什么要像加西亚那样送信,凭什么执行上级命令要没有任何借口,凭什么要用主奴关系来掩盖契约关系?
很多年过去之后,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年那些热忱的励志读物的信徒们,那些带病坚持工作,即便父母病重自己仍然坚守工作岗位的人(其实只是坚守前台之类的岗位),他们中的多数今天真的成就了一番事业,至少升迁得比别人快,而那些不易被骗到的人,那些坚守着契约精神的人,反而在事业上明显地落在了下风。
我想这可能说明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道理,在社会上讨生活,容易上当受骗的天性和一往无前并甘于自我牺牲的勇气比读书明理重要得多。而且,励志书的畅销说明了大范围的“社会非理性”大行其道,人们越是能够顺应这种非理性的潮流,就越容易过得更好。就像在信仰的世界里,无论大家信仰什么,只要你和大家保持一致,就很容易活得舒适;如果你非要耍点聪明,用理性来反思这一切,那么你也许是对的,但倒霉的也往往是你。
哈耶克的收山之作《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别看书名很吓人,其实通篇在阐释的就是这个粗俗的道理,只不过是从社会经济的层面来讲罢了。好熊为这事狠狠嘲笑过我,说哈耶克的几部重量级作品我都看过,却偏偏这么晚才想通这个无比简单的道理。
是的,这的确够愚蠢,也正是我的一大毛病:事情一旦和现实距离太近,我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抵触情绪,不时会出现一些理解障碍。我喜欢看一些和现实生活隔得很远的书,对电影和动画片也是一样,拒绝一切现实题材的作品。
4.
最近又有一本励志书流行起来,叫作《不抱怨的世界》,作者说他接触过很多领域里的成功人士,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少抱怨生活。所以作者认为“不抱怨”一定就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备素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足以饶益众生的处世态度。
当然,这种信息从来都是木木第一个告诉我的,他说这本书还附赠一个套在手腕上的橡胶彩环,套上这个彩环就表示你决心加入“不抱怨”的伟大人生规划。木木希望我也去买一本书,也套上一个彩环,和他一起加入这个活动,彼此勉励。我很奇怪为什么木木会这么想,我每天自得其乐的,不应该给人爱抱怨的印象吧?
似乎在木木看来,一个足不出户的自闭症患者一定是个整天抱怨不止的人,但我懒得解释,只是满怀好奇心地问道:“为什么那本书的作者认为是‘不抱怨’的特点使那些人走向了成功,而不是因为他们已经功成名就所以没什么再可抱怨的呢?”
不幸的木木再一次被我问住了,但他很快反驳说:“你真是个爱抱怨的人,你就不能看到事情的积极一面吗?”
我真的不是故意为难木木,我有时也很希望被这样的励志读物骗上几次,为此我真的在浩如烟海的励志书柜台上仔细翻检过。翻检的结果也当真给我平添了几分自信:我是不是真的格外聪明呢,难道就真的没有一本书可以骗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