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跋 以写作感恩(第2/7页)

不久,我从一些老师和朋友口中知道,陈建功、雷达老师在多个场合夸奖本篇;从鲁院的师弟师妹口中得到消息,胡平老师在鲁院的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本篇;从媒体上知道谢有顺、李建军老师在许多文事活动中把它作为范例推荐;从一些作者口中得知邵燕君、孟繁华、何向阳、施战军等老师向他们的学生介绍该篇,等等。在这些绵密、温暖的鼓励和好消息在心里增加到一定厚度时,我才给自己说,也许《吉祥如意》的确写得不错。

尽管如此,自己还是没敢想它能够忝列鲁迅文学奖。说真的,对于这个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以前只是想想都觉得有些奢侈,都为之惭愧得不行,何况侥幸获得。记得柳萍获得梅花奖之后,当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的王正伟先生在银川市举办的嘉奖会上说,如果谁能为银川市摘得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我加倍地奖励他。当时,只觉得好一阵脸红心跳,心想,书记给我们出了一个多难的题啊。如果我没有记错,那是2001年。六年之后,没想到这个天大的荣誉降临到自己头上,而且市委市政府给予我更加隆重的迎接、祝贺和宣传,怎不让人百感交集。

因此,领受祝贺的日子,也是感恩的日子。对中国作协,对评委老师,包括天地君亲师、领导、同事、朋友,连同一餐一饮,心里充满了对他们的深深感念。在收看一个个祝贺短信的时候,在接听一个个祝贺电话的时候,这种感念越发强烈。

古人说,量彼来处,记功多少,念己功德,全缺应供。意思是想想它的来处,饱含着多少人的心血,想想你的功德,配享有它吗?2007年10月28日,当我在一位伟人的故乡,捧到烫金的获奖证书的时候,我看到了“鲁迅”两个大字,我更看到了一串串亲切的身影,一束束深情的目光,他们来自我成长的每一个风雨历程。他们是:养育我的亲人,培育我的恩师,关怀我的领导,支持我的同事,鼓励我的同道,关心我的朋友……

心中的感激,不是感激二字能够表达的。

2006年年底,我在日记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一年的寒冬很冷,但我的心里却春暖花开,因为《吉祥如意》,更因为一串吉祥的名字,他们是让《吉祥如意》得以面世、行世的编辑老师,是“两奖一榜”的评委老师,是给他以培养和偏爱的所有师长和朋友,为此,我知道了什么叫“如意”。2007年10月25日,当我打开中国作家网,看到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揭晓的消息,看到自己忝列短篇第二名时,我是那么急切地想知道评委的名字,想知道这一程是哪路贵人在培护着《吉祥如意》,最终把它送到中国文学的最高荣誉殿堂里。

回首往事,心潮澎湃。

在各位启蒙老师的鼓励下,在张贤亮等前辈的感召下,我的心中暗暗萌发了文学梦想。在赵彤、李世锋、马存贤等老师和兄长的帮助下,通过尤屹峰、郭宁、吴志明等老师和朋友的张罗,我在西吉县的葫芦河文学社里,开始了最初的文学涂鸦。在李振声、屈文焜、陈彭生等老师,包括固原日报、宁夏日报、银川晚报、宁夏青年报等各位副刊编辑老师的帮助下,在固原师范、将台中学、教育学院、西吉教育局的老师、同事、领导和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我磕磕绊绊地走过了自己的文学幼稚期;是李振声老师在西海固的纯文学杂志《六盘山》上给我发了第一篇散文,并且评奖;是冯剑华老师、吴善珍老师在省刊《朔方》上先后给我发了第一篇散文、第一篇小说。受其鼓励,之后陆续在各家刊物上发了一些作品。正是这些作品,使我能够在1993年调入《六盘山》杂志从事专职编辑工作,从此和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在固原文联的那段日子是让人难忘的,因为在那里我得到了两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俊德、李克强的关心和提携,得到了三任主席王铎、马吉福、火仲舫的赏识和器重,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袁宗杰,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郭干文,行署专员尤兆忠和孙熙雍、尹文博、李广民、张铎、王耀臣、马国兰、张光全、杨明堂、赵宗文、刘登科、马占山、蒙会林等老师和朋友在生活上的照顾,得到了各位同事的理解和支持(就像我在西吉得到了王国璧、刘富荣、马秀珍、田振业、吴玉琪、张进贵、吕志义、张忠显、张映华、杨志荣、云生元、薛维民、李明珍、海正生等领导、老师和同事的理解和支持一样)。得到了火热的文学圈和同样火热的写作伙伴的鼓励和熏染(今天在座的朱世忠老师就是一个狂热的文学煽动者)。得到了固原师专、固原师范,包括六县教育界朋友的认同和欢迎。而钟正平先生则直接地支持了我关于西海固文学的推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