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舍有得,才能成就不凡(第2/2页)

世人皆慕道人无牵无挂,不知这无牵无挂实则也是一无所有,不过是舍常人所不能舍,弃常人所不能弃。《指玄篇》中,白祖说到自己的修仙历程:“海南白玉蟾,自幼事陈泥丸,忽已九年。偶一日在乎岩阿松阴之下,风清月朗,夜静烟寒,因思死生事大,无常迅速,遂稽首再拜而问曰:玉蟾事师未久,自揣福薄缘浅,敢问今生有分可仙乎?陈泥丸云:人人皆可,况于汝乎?”陈泥丸祖师后来回答了他的问,说修仙有三乘丹法,其中最上乘者,要“以精神魂魄意为药材,以行住坐卧为火候,以清净自然为运用”。我虽师承北宗,学的是丘祖这一脉法门,但南北二宗方法虽异,有一宗旨是无差的,就是这“静”字,不静不能尘净鉴明,不静不能云开月皎,何期来来去无碍,了生脱死。

《玉隆集》里提到的地方很多,如合皂山崇真宫、涌翠亭、心远堂,所交方外高士如赵琴士、方壶高士、丹枢先生。翻书时很感慨,放在今天,祖师肯定是个爱写日记的人,每到一个地方,和友人发生了什么事,都记得很清楚。从这些文字里,我能看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而并非传说中一贯冷冰冰的仙人。世事都有过程,我从中能照见一些心路历程,对仙道的向往、不得法的困惑、流落江湖的辛酸、知己相对的欢愉,这些边边角角,看似错落无致,却恰好拼凑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生。

“踏遍江湖今几春,都来一个云水身。”这两句诗也是祖师自己的写照,白云黄鹤,十方为家,聚散无留恋,逍遥如云水。我所思慕的,并非是翻了多少山,过了多少河,而是祖师所修炼的境地。从他的文集中,多少能感知到,不同的阶段里,他的心境是不一样的。凡人的喜怒哀乐他都有过,其中也多有贫苦失落之语,那是一个道人走过的实实在在的路程,于我这个向往仙道的人而言,是难能可贵的经验,因此常有切肤体会,大概这也是经文里说的感应,有感以皆通。

修道的人爱说一个“常”字,如“常道”“常清常静”“真常应物”等,诸如此类的名词甚多,其思想,都期许一种不生不灭的事物。凡情虽浅,千万年后,偶有一人能心心相契,也算一种恒常吧。即便是个终究要毁灭之物,也足够宽慰人心。

[1]指爱欲之心浸染处物,执着不离。

[2]音píng,有帷盖的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