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行军第九(第2/17页)

战隆无登。

杜牧注解说:“隆,高也。言敌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高,迎敌人而接战也。”仰攻总是吃亏的,不要硬上。

此处山之军也。

以上就是在山地行军扎营作战的处置办法。

水战兵法,也是陆战兵法

原文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勿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华杉详解

“绝”,过。上条说“绝山依谷”,通过山地要靠近山谷。这条说“绝水必远水”,渡河之后要远离河流。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勿附于水而迎客。

敌军渡河来攻,首先我们列阵要远水,不要“附水”,依附在水边。也不要在水上迎击敌人,等他渡过一半再击。

所以孙子的水战法,还是陆战法,如果都在水上打,就是水军了。

不在水边列阵,水边列阵可以阻止敌军渡河,但他不渡过来,我们也没法打他。

我们放弃河岸防守阵地,引他渡河。他渡河,也不在水面上迎击他。等他渡过一半的时候打。这样敌军只有一半的兵力能投入战斗,而且他们在河滩,在低处,我们从自高往低冲击他,对我们有利。

这和我们平时想象的防守和登陆作战不一样。比如诺曼底登陆,德军如果不在海岸上设防,还等盟军“半渡”再打,那真是不可想象。所以这个做法有个前提——“欲战者”,就是我方的目的是作战消灭对方,而不是防守,才适用这一条。

宋襄公东施效颦,是荒唐,不是仁义

原文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勿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华杉详解

杜牧讲了一个战例:

三国时,魏将郭淮在汉中,刘备欲渡汉水来攻。郭淮部下将领认为刘备势大,众寡不敌,应该依水为阵,不让他渡河。郭淮说:“不对。如果我们依水为阵,那是示弱,刘备一看就知道我们不敢跟他打,那他就敢过来。不如远水为阵,引他过来,等他渡过一半,再攻击他。”于是远水为阵。刘备在对岸看了,知道这是“半济而击”的套路,不敢过来,撤兵了。

春秋时,齐桓公死后,天下没了霸主。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的地位,又没有那个实力,便东施效颦,以“仁义”为标榜,希望天下服他,于是留下了泓水之战的笑话。

宋襄公要称霸,柿子拣软的捏,讨伐不服他的弱国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即刻发兵讨伐宋国。宋襄公看事态严重,回师在泓水布防。

宋楚战于泓。宋军已经列阵,楚军还没渡过河来。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襄公不同意,说我们是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è)”。

楚军安然渡河,开始列阵,公孙固又请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混乱、立足未稳之际发起进攻,襄公又不允许,说:“不鼓不成列”。直待楚军列阵完毕后方下令进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亲军全部被歼,襄公自身亦伤重而死,宋的霸业梦也不做了。

世人都笑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哀叹人心不古,三代以前的君子之战传统没了,仁义已死,诡诈当立。

事实上宋襄公哪有什么仁义,他就是一个传统的老贵族,梦想恢复祖先的荣耀,宋国是殷商后裔,周灭殷后将殷商王室,封在宋国。宋襄公看齐桓公死了,天下共主应该轮到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