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蠡(第2/2页)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方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读书人语

写花草的散文,容易流于轻浅。陆蠡的这篇《囚绿记》却不同凡响。在小小斗室中养一株常青藤,原本是一件普通甚至乏味的小事情,但在这篇文章中,一株绿草却有了喜怒哀乐,它完全和主人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合二而一了。陆蠡对这位“绿友”倾注了那么深的感情,却不使人觉得生硬牵强。通过一株绿草表达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心情,寄托思想的载体似乎太弱小,然而小小“绿友”非常胜任,为什么?我想是因为作者的真诚和行文的自然。我在少年时代读过这篇散文,读一遍之后便再也无法忘记,直到现在。《囚绿记》使我认识了陆蠡,我曾经根据这篇散文想象作者其人——这是一个瘦弱、斯文的读书人;是一个善良,热情的好人;他一定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因为一个爱喧嚷的人决不可能和一根无言的青藤“对话”,产生如此细斌动人的感情交流……后来据认识陆蠡的前辈作家告知,我的想象并不错。一篇短文能使读者如此遐想,当然是佳作了。 【赵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