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宗岱(第2/3页)

哥徳和我国抒情诗底共通点既如上述,他和李白特别相似的地方又何在呢?我以为有两点,而都不是轻微的:一是他们底艺术手腕,一是他们底宇宙意识。

我们都知道:哥徳底诗不独把他当时所能找到的各时代和各民族——从希腾到波斯,从德国到中国——底至长与至短的格律都操纵自如,并且随时视情感或思想底方式而创造新的诗体。

李白亦然。王安石称“李白诗歌豪放飘逸,人固奠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杜甫,则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这从内容说自然有相当的真理;若从形式而言,则李白底诗正如他底《天马歌》所说的

神行电迈慑慌惚,

何尝不抑扬顿挫,起伏开翕,凝炼而自然,流利而不率易,明丽而无雕琢痕迹,极变化不测之致?

但这或者是一切富于创造在的大诗人所同的。英之莎士比亚,法之嚣俄,都是这样。哥德和李白底不容错认的共通点,我以为,尤其是他们底宇宙意识,他们对于大自然的感觉和诠译。

西洋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感觉多少带泛神论色彩,这是不容讳言的。可是或限于宗教的信仰,或由于自我底窄小,或为人事所范围,他们底宇宙意识往往只是片段的,狭隘的,或间接的。独哥德以极准确的观察扶助极敏锐的直觉,极冷静的理智控制极热烈的情感——对于自然界则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一草一叶,无不殚精竭力,体察入微:对于思想则卢骚与康德兼收并蓄,而上溯于史宾努力沙(Spinoza)和莱宾尼滋底完美无疵的哲学系统。所以他能够从破碎中看出完整,从缺憾中看出圆满,从矛盾中看出和谐,换言之,纷纭万象对于他只是一体,“一切消逝的”只是永恒底象征。

至于李白呢,在大多数眼光和思想都逃不出人生底狭的笼的中国诗人当中,他独能以凌迈卓绝的天才,豪放飘逸的胸怀,乘了庄子底想象的大鹏,“婵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挥斥八极,而与鸿濛共翱翔,正如司空徒所说的“吞吐大荒……真力弥满,万象在傍”。透过了他底“搅之不盈掬”的“回薄万古心”,他从“海风吹不断,山月照还空”的飙忽喧腾的庐山瀑布认出造化底壮功,从“众鸟皆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默识宇宙底幽寂亲密的面庞;他有时并且亲身蹑近太清底门庭:

夜宿峰顶寺,

手可扪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总之,李白和哥德底宇宙意识同样是直接的,完整的:宇宙底大灵常常像两小无猜的游侣般显现给他们,他们常常和他喁喁私语。所以他们笔底下——无论是一首或一行小诗——常常展示出一个旷邈,深宏,而又单纯,亲切的华严宇宙,像一勺水反映出整个星空底天光云影一样。如果他们当中有多少距离,那就是哥德不独是多方面的天才,并渊源于史宾努沙底完密和谐的系统,而李白则纯粹是诗人底直觉,植根于庄子底瑰面灿烂的想象底闪光。所以前者底宇宙意识永远是充满了喜悦,信心与乐观的亚波罗式的宁静:

我眺望远方,

我谛视近景,

月亮与星光,

小鹿与幽林。

纷纭万象中,

皆见永恒美……

后者底却有时不免渗入多少失望,悲观,与凄惶,和那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门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的幻灭底叹息。

可是就在哥德底全集中,恐怕也只有《浮士德》里的天上序曲:

曜灵循古道,

步武挟雷霆,

列宿奏太和,

渊韵涵虚清……

可以比拟李白那首音调雄浑,气机浩荡,具体写出作者底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日出入行》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