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沅君(第2/2页)

“春水碧于天”,“一池春水碧于罗”,江南的水本自可爱,但西湖的水又似与江南他水不同。她的颜色是那样绿,绿而有光泽;她的波面是那样平静,逶逶迤迤,说不尽的温柔闲适。她仿佛是位大家闺秀,虽有些不遂心,也不对人使脾气,不过眉黛轻颦而已,而这种轻颦的姿态,却能增进她的温柔。啊,“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融融泄泄,东风无力,欲绉还休”。这种细腻风光的妙语,虽非为西湖而写,却写出西湖的灵魂了。

到葛岭时,天已黄昏了,暗中攀登,勉强走到抱扑庐前。他人到葛岭观日出,我们却在此观灯火中的杭州。西湖诸山林木甚为繁盛,葛岭的树尤多。黄昏中由树叶隙里远望灯火辉煌的彼岸,一灯如一明珠;这些明珠缀成的有璎珞,有游龙,有宝塔……

饭后放舟湖中,到平湖秋月去。是时月刚从东方升起,尚未到中天,清辉斜射湖面,漾成一道金光,涟漪微动,金光也因之忽聚忽散。平湖秋月只是湖中一个小岛,岛上几椽小楼,破敝得仅蔽风雨。若白昼来游,恐怕人人都要望望然而去了。可是清夜来此玩月,确不愧为西湖名胜之一。月夜原是神秘的,幽静的,凄清的,所以与其在歌吹喧阗、灯光辉煌的地方玩月,无宁在寂寥无人、幽暗阒静的所在。幽暗可以衬出月色皎洁,阒静可使观者的精神舒缓,与月冥合。平湖秋月的妙处,便是树多。树多即可增进幽暗。换句话说,就是此地能造成分外皎洁的月色。试想在这黑洞洞、四面又都是烟波渺茫的地方,望着水似的长空嵌着一轮明月,怎能不感到月色分外晶莹,水天分外寥廓?我们大家或坐在树下促膝谈心,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独立小石桥上对月凝思。“年年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忽然有人凄然的念着,其声清切,如出金石,林木的枝柯似都为之颤动了。由平湖秋月登舟,过锦带桥,到断桥泊着。我们都到桥上步月。此时月已到中天,湖面的万道金光,竟变成一点明珠。回望葛岭、南屏诸山,只能于烟波深处得仿佛。整个西湖都浸在月华中了。

在如矢如砥的马路旁,耸立着枝叶茂密的树木,在枝叶茂密的树木中,透出星般的灯光。望去,纵月向前望去,路愈远愈窄,树愈远愈密,天愈远愈低;路、树、天的尽处、毗连处,渲染着一抹暮霞。

□读书人语

王国维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把八小节长短不一的景物描写文字统辖在一处,冠以“清音”为题,想必是她非常明晰自己的创作意困,凭借山光水色来构建自己心中的“自然界”,于鸟语花香楼台水榭之间聆听清音,寻求的是远离尘世逃避“喧哗”的灵魂暂时安定的情绪。鲁迅先生曾告诫我们,不要以恶意随便揣度中国人。我们对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有些主观臆想,但绝无贬意与恶意。实标上,这缕“清音”无非发端于“三弦”,一弦关于雨、水的主观接受与赞誉;一弦关于作为背景存在的居所的心理承受力与“距离感”;一弦关于西湖景致的罗列与联想。在这不似日记酷似日记表现中,作者言之为“养病”而来,可她笔下的景物哪有半点儿慵容病态呢?这是客体的感召力向心力所致,也是作者受“都市”伤害之深,环境改变,精神振奋立即跃上峰巅,闲情愁绪烟消云散,唯一专注的就是“眼前景身边物”了。其文字显露的简婉、柔美兼及文化素养的厚重与同时代女作家相比,也不能不说是独树一帜。 【宁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