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之争的本质(第2/2页)
从风人之诗的角度看,诗的确如鲁迅所说,已经被唐人写尽了。但从文人之诗的角度看,诗却永远不会有被写尽的时日。宋诗有着丝毫不逊于唐诗的价值,也正因为其实现了从风人之诗到文人之诗的转变,它才在唐诗的百尺竿头上,更进了一步。
从本质上看,唐宋诗之争并不是时代之争,甚至也不是风格之争,而是两种心性之争——反智抑或是尚智。参与唐宋诗之争的人,大抵会呈现这样一种面貌:宗唐者往往鄙薄宋诗,而宗宋者则并不否定唐诗。宗唐还是宗宋所折射出来的,是人对知识的态度。很难想象,一个不知道对古典知识端恭敬畏的人,会在诗学观上选择宗宋。因为有两种人,所以才有两种诗,是以“诗分唐宋”成了经久不息的议题。
相比而言,唐诗面目讨人喜欢,它拥有风韵飞扬、形格漂亮的外在特征。但是沉静有力的宋诗,负荷着对学问人生的思考,不能偏废。今人论诗,固然不能囿于唐宋,但仔细观察宋代以后的诗路,不难发现宗唐者往往成就不大,例如高举学唐大旗的明朝诗家,其作品水平上不如宋,下不如清;然而宗宋者则往往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如清末的郑珍,晚清民国的陈三立、郑孝胥、陈曾寿等,都卓然成家。这是一个值得深切注意的现象。
时移世易,“好平易而恶艰深”的价值观似乎更加深入人心,懒汉思维变本加厉,遂致今天有些人写诗,连平水韵都觉得碍手碍脚,于是出现了新韵改革、蔑弃格律这种隳坏古典文化的运动。在仇学风气的笼罩下,宗唐的人不会减少,宗宋的人反而成了怪胎,哪怕是偶尔提起宋诗的人,也多只知道苏东坡和陆放翁。这恐怕是地下的明朝人在鼓吹唐诗、贬抑宋诗时未曾料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