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我丧故我在——学会和隐性焦虑相处 第二节 为什么焦虑会流行?(第2/2页)
2013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奥斯卡上满载而归,但其幕后功臣——电影特效制作公司R&H,却因债台高筑申请破产。电影卖座,幕后功臣却扛不住金融风暴余波,探索科技与艺术边界的努力换来的却是破产的结果。如果说这种行业悲剧令人扼腕,那行业中个人的无力感则更令人齿寒。
在公司致导演李安的一封公开信里,我们可以窥见这个外表光鲜的行业不为人知的艰辛一隅。信中写道:“《少年派》的特效需要无数艺术家投入数百小时的雕琢,需要现场助理与制片卖命工作,来回协调,将拍摄场景与动画特效衔接好。更不用说还得有工程师写出长串程序,并建立起整部电影的制作流程……”为了《少年派》,公司成立了研发部门,其中三分之一是物理学家。这也意味着一个美国名校的物理学博士在这里的工作,很可能只是为了让电影里某个瞬间的海浪看起来更真实,为了让男主角抚摸老虎时指缝里露出的鬃毛看起来更自然。
特效师这种看似光鲜的职业,有着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双重光环,可是他们却很难在伟大的成果和个人的努力之间建立情感关联。说直白点就是:公司成就很大,个人成就感极低。而最可怕的是,越是顶级的特效师,失业后越可能找不到工作。理由很简单:精细分工下的专业技能的可迁移性太差。试问一个专门做“海浪营造与渲染”的特效师,离开这个行业还能做什么?当世界的变化严重威胁着我们的成就感与安全感时,所有鼓励你上进的“正能量”就会显得面目可疑,甚至面目可憎。
今天,网络上的年轻人都在忙着说自己是“屌丝”,年纪大一点儿的就说自己是弱势群体。你肯定能理解这种感觉——不管家庭是否幸福、事业是否成功、当下是否快乐,总觉得自己渺小,无比渺小。我们都看得到时代的方向盘就在那里,可是却碰不到。而即便碰到了,我们也不相信自己能改变得了时代这辆大车的方向。
当然,你也别误会,焦虑感笼罩下的人们,不会因此就不工作、不努力、不付出……至少,不全是这样。我们只是不再确信努力的价值,并且厌恶那些鼓吹成功的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