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六章 Attractive——情与爱的科学小秘密 第一节 早恋为什么禁止不了?(第2/3页)

所以,物理上的接近会带来心理上的接近,人就是这么现实。如果你相信“有缘千里来相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天天隔空写情书,爱上邮递员的可能性反而更大。同样,也不要用老套的“欲擒故纵”来吊人家胃口。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力,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对方面前的熟悉度,尽可能安排共同参与的活动,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心意,才能拉近两个人的距离

三、互惠性

我们天性上就觉得付出应该是相互的,所以更容易喜欢上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这不仅因为别人喜欢我们,让我们很有面子,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天生害怕被拒绝 。而换个角度看,对方喜欢我们的程度,其实就是对方接纳我们的可能性。所以,真诚的赞美,永远是接近内心的捷径

四、相似性

我们更容易喜欢上那些和我们一样的人 。这种偏好,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人们很少注意。比如,在美国费城(Philadelphia)和弗吉尼亚(Virginia),名字叫Philip和Virginia的人不成比例地多;而地理学家(geographer)之中,最常见的名字则是George和Geoffrey。如果问这些人为什么起这个名字,为什么搬到这个州,为什么学这个专业,对方不一定会意识到是因为这种相似性。但是统计数据表明,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反过来说,展现相似性,同样也是一种示好的表现。比如说,一起交谈的人里,地位低的会不自觉地模仿地位较高者的表情和动作,对你有好感的人会特别积极地回应你的情绪和话题,领导讲的笑话总是会特别“好笑”,群里回复“哈哈哈哈哈哈”的比回复“哈哈”的对你更上心。就连俗话所说的“夫妻相”,也是因为一方面我们会被跟自己相似的人吸引,另一方面也比较容易被喜欢的人影响,做出跟他们一样的表情,久而久之,真的越长越像了。

当然,也有人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差别越大的人,反而越容易在一起。这个说法,有四分之一是正确的——差异性中的“互补”部分,在两性关系的后半程,特别是在后半程中发生矛盾时,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直觉上,我们更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但从长期相处的角度来讲,大处一样、小处不同的人,更容易化解矛盾,更适合长期相处。在前一个阶段,也就是两人开始交往时,共同话题越多,三观越契合,聊得越开心,也越能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但是,交往时间长了,你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从“是否契合”变成“是否能持续产生新鲜感”,以及“出现矛盾时如何化解”,于是“互补性”就变得非常重要。比如爱好上的互补,能保持两人活动领域的相对独立。这在前期固然会产生“玩不到一块儿去”的问题,但在情感的稳定期,却能避免厌倦感和互相挑剔。而性格上的互补,在前期固然会导致两人“不在一个频道上”,但是在遇到矛盾冲突时,不在一个频道,反倒能避免双方针尖对麦芒、气头上话赶话,让局面变得不可收拾。

但是,要注意,这里说的是“互补性”,而非单纯的“差异性”。一个爱社交一个爱居家,你主外我主内,这叫互补;一个喜欢直接沟通,一个喜欢闷声憋着,这显然不是互补,双方完全不能互相满足需求。归根到底,我们喜欢的是能让我们快乐、能给我们提供支持的伴侣,而不是差异性和新鲜感本身。

五、障碍

这个因素,跟前四项都不一样,它根植于人的逆反心理。简单说就是:越得不到的越想要,越有人反对就越坚定 。有人把这种行为模式叫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Romeo and Juliet effect)”。如果没有长辈营造的紧张感,哪有年轻人轰轰烈烈的爱情?张爱玲也说,不管红玫瑰白玫瑰,娶到手的就黯然失色;可望而不可即的,才有资格成为心口的朱砂痣、床头的明月光。这是另一个人生阶段的“障碍”所导致的心理吸引。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