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Effective——高效能人士是怎样思考的? 第四节 “换位思考”都是耍流氓?(第2/2页)
有一个空气净化器品牌要做宣传,老板专门嘱咐广告公司说:“我们的净化器有很多很用心的设计,一定要让消费者知道。比如,我们的产品外观,可是得过世界工业设计‘红点奖’的,这还不得重点强调一下吗?”听了这话,广告公司的专家从自己的角度表达了疑惑:对消费者而言,空气净化器的外观真的那么重要吗?买空气净化器的人,看重的应该是效果吧?强调外观设计的话,宣传重心会不会偏?会不会给用户造成华而不实的印象?可是,不管这话说得多委婉,在客户听起来都是很难受的——红点奖可是设计界的奥斯卡,我们花了这么多心血才得到这项殊荣,你居然让我们不要提?你有换位思考过我们的感受吗?话说到这个分儿上,争执也没什么意义,因为大家其实都是在自说自话,你不能代表消费者,我也不能代表消费者,我们之间有什么好争的?所以接下来,广告公司做了一项调研,访谈了1200名用户,看看他们心目中对空气净化器的各项指标到底是什么态度。
结果,在包括滤网价格、声音大小、品牌形象等在内的20多个指标中,“外形美观”这条只排在倒数第三。可以想见,如果一个品牌的宣传主要是拿外形说事儿,那在消费者心中很可能会留下负面印象。这就好比你跟人家推荐一个保姆,不夸她有多能干,却夸她有多好看,明显搞错重点了好吧?面对这个结果,原本很坚持的客户,二话不说就同意修改宣传方向,而且还连连称赞,说广告公司真是专业。
那么,这个专业性体现在哪里呢?就是典型的“数据型思考”。具体来说,在遇到争执的时候,既不动情绪,也不相互诉苦,双方完全从理性出发,数据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从而得出全局性的、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 。
世界这么大,我们每个人也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你摸到大象的耳朵,我摸到大象的腿,都只是各持一端。这个时候,换位思考所达成的共识,顶多是“大象有些地方像蒲扇,有些地方像柱子”,甚至是“大象一会儿像蒲扇一会儿像柱子”,至于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还得用客观的方式来描述。
回到刚开始说的这个催婚问题。当妈妈说“你都25岁了,怎么还不考虑结婚”时,你要知道,有一种晚叫作“你妈觉得你晚”,有一种不晚叫作“你自己觉得不晚”,这两个主观感受,永远都是没办法统一的。 但是,数据是中立的。比如大城市女性的平均婚龄、近十年结婚年龄的变化趋势、人均寿命和最晚生育年龄的提高,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客观事实。
所以,即使你永远避免不了亲人的唠叨,但至少现在你知道,很多问题其实根本不需要无谓的争执。养成避免这种争执的能力和习惯,能够极大地提升你的做事效率。
TIPS:
小学问: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盲人摸象、各执一词的争论上,还不如从客观数据的角度,对事物的全体做一个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