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二章 Be Smart——读书越多就越聪明吗? 第四节 你能分清原因和结果吗?(第2/3页)

以上这种陷阱,就是一个典型“因果倒置 ”的谬误。简单来讲,就是对于两个相互关联的现象,错误地把它们之间的原因与结果给弄颠倒了 。明白了这个概念,你再去看网络上的很多信息,特别是那些披着科技外衣的热门帖,就能知道其中的问题在哪里了。比如有一则新闻,标题是“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体罚可能影响孩子智商”,说的是美国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针对806名2岁至4岁儿童,以及704名5岁至9岁儿童,进行了四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前一个年龄组中未遭体罚过的儿童,智商平均得分比经常挨打者高5分;而后一组中,这一差距为2.8分。研究人员因此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打不得。

像这类的新闻,乍听之下很有道理,结论也符合常识,所以一般人听了,很容易相信。但是当你懂了“对立成因”和“因果倒置”的道理之后,就要再仔细想想,之所以有这个结论,究竟是因为打小孩会比较容易让他变笨,还是因为笨小孩会比较容易挨打呢?如果没有排除后一种可能性,研究人员又怎么能说他们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呢?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打小孩是对的,而是提醒大家,不管结论多么显而易见,也要对推理的过程心存警惕,小心弄错了因果关系。特别是在这个似是而非的信息满天飞、到处充斥着什么“英国研究”“美国专家”的时代,我们实在有必要学会一套推理技巧,好让自己不至于轻易地被那些断章取义的热门帖给带跑。

在此,教你一招很简单的秘诀,可以用来快速检测那些所谓的“研究结论”可信度高不高。那就是,每当你一见到某个证据确凿、貌似合理的结论时,永远都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结论,可不可以做实验来验证?什么意思呢?还是拿体罚与智商的关系来说,“被打”和“智商低”,这是两个被观测到前后出现的客观现象。但是请注意,这只是“观测”,而不是“实验”。观测只能告诉你两件事前后发生,实验才能在控制和排除所有无关因素之后告诉你真实的因果性是什么。

所以,真要做实验,就要像对待小白鼠那样,把总共1500多个小孩关在一起同吃同住,并且随机分成两组。对其中一半小孩不管乖不乖都要打,对另外一半小孩不管乖不乖都不打,这样才能排除所有无关因素,以及“因为聪明,所以比较能够避免挨打”这样一种可能性。四年后,再来看他们在智商发育上的差异。你当然会说:这不可能!是的,这个疯狂的想法本来就不可能。正因为如此,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几乎永远不可能避免“对立因果”,而一旦忽视这一点,就很容易“因果倒置”,把结果当成原因。

最后,出一道思考题让你自测。

知名学术期刊Plos One 刊登出一项研究说,在考察了超过130万人的健康记录后发现,被猫咬而接受治疗的人群中竟然有41%同时被诊断患有抑郁症,其中86%被猫咬且被诊断为抑郁症的人群为女性。这项结论,如果拿给那些喜欢哗众取宠的媒体,肯定能得到一个类似于“震惊,一般人不知道的养猫风险!”或“你还在养猫吗?当心抑郁缠身!”之类的标题。

但聪明如你,现在,已经不会轻易掉进这种推理陷阱了。因为,第一步,先去想:这玩意,能不能做实验?第二步,再去想:针对这个“被猫咬伤的人,有四成患有抑郁症”,除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外,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参考答案:

1.患有抑郁症的人群更倾向于养猫,因为养猫可能会对猫主人的心理带来真实的或感受上的健康益处。因此,他们被猫咬的概率也比那些不养猫的人相对较高。

2.抑郁症症状越重的人,越倾向于与猫黏在一起。当然也就更容易被咬。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