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与啼(第3/3页)

我们读李商隐的诗,大概也感觉——形式太完美了,语言节奏上的稳定、华丽,字句的对仗工整,大概都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形式的完美说明艺术创作已经到了一个状态,必须在形式上做出改变。“词”于是出现。唐代在写诗的同时,词已经慢慢萌芽,把诗的句型打破后重新调整。我们一再提到说只有在文学史的观察里,才会发现形式的完美对创作只有伤害而不是帮助。形式太完美了以后,创作者就熟练了,熟练以后情感出不来,这个时候他为了表达情感,反而会去破坏形式。通常我们看到凡是文学史上开始破坏形式,甚至大胆地用粗糙的形式表达的时候,就说明旧的形式已经有一点过于成熟,到了僵化的地步。

我们再看一下李商隐著名的《天涯》。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李商隐把他生命经验里面最精华的感触直接书写出来。“春日在天涯”,如果把“在”拿掉,剩下“春日”与“天涯”两个词。然后他又重复“天涯”,“天涯日又斜”。“天涯”有流浪、漂泊的意思,有一种无限的生命的茫然感。在茫然当中,太阳西斜——“夕阳”的意象出来了。在这样的时刻,黄莺一直叫,“莺啼如有泪”,“啼”这个字本身有哭的意思,所以“泪”又出来了。李商隐始终无法忘怀的真正的主题是“泪”,如果黄莺啼哭的时候也有眼泪,这个眼泪大概会滋润了最高处的花朵。“为湿最高花”这个“湿”用得极好,有一点像王尔德的小说里面把心脏贴在玫瑰刺上的夜莺,用泪来滋润生命,使花的颜色更艳丽,使花开放得更灿烂。

这二十个字,把李商隐的热情、激情全部描述出来,几乎是全部心血投入的感觉。这二十个字,是我这几年用毛笔字写了最多次的一首诗,非常简单,文字极精简,几乎没有典故,可是非常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