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曲微茫(第5/29页)
张嵩问了韩菼生辰八字,掐指一算,即厉声喝道:“此人来岁当死,还问功名乎?”
友人听后,怏怏离去,也不敢将算命结果告诉韩菼。
刚好此时朝臣徐乾学到苏州公干,夜间宿于官馆,偶尔听到旁人诵读韩菼文章。对方本意是要取笑韩菼,徐乾学听后却大为惊叹,称赞韩氏文章“开风气之先,真盛世元音也”。次日一早,徐乾学设法寻到韩菼,当场收为门生,并带其入京深造。
徐乾学是传奇大儒顾炎武的外甥,康熙九年(1670年)探花,授翰林编修,先后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明史》总裁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深得康熙皇帝宠幸,权势极大。历届乡试,徐乾学虽不亲自主试,但主考官总对他言听计从,因而凡拜在徐氏门下的士人,无不登得科第。
某次,有个姓杨的翰林主考顺天乡试。试前,徐乾学派人送去一份名单,要求将名单上的人尽数录取。杨翰林屈指一数,名单上的人数已将榜额全部占满,可还是不得不遵命照办。
榜发后,京师大哗,群情汹汹。康熙皇帝听闻后,亲自过问此事。杨翰林早得徐乾学指点,坦然回应道:“大清国初年,朝廷将美官授汉人,都不肯接受。如今汉人苦苦营求登科,足见人心归附,应该为此而庆贺。”康熙默然,事情竟然由此平息。
徐乾学生平爱奖拔读书人,因此经常有士子投其所好,等到深更半夜时,到徐氏住处附近大声读书,希望得到其赏识,以至徐氏所居绳匠胡同房价高出他处数倍,为京师之最,也足见徐乾学声名之高、能耐之大。彼时韩菼已是三十多岁年纪,连童子试都未通过,基本已无望于仕途,竟意外得到徐乾学的垂青,可谓是意外之喜。
康熙十一年(1672年),韩菼于京师参加了顺天乡试,因文章不合阅卷官心意,被黜落一旁。刚好徐乾学担任这届乡试的副考官,硬是从废弃的试卷中找出了韩菼的文章,韩菼由此通过乡试,成为一名举人。
次年二月,韩菼参加礼部会试,以第一名会元夺魁。
四月殿试,韩菼在时务策策文中指斥吴三桂等“三藩”拥兵自重,图谋不轨,朝廷不应姑息,应尽快撤藩。
殿试结束后,担任评卷的读卷大臣将所选前十名文章呈送康熙皇帝。正在暗中筹划撤藩的康熙读到韩菼文章后,极为振奋,当即提笔在韩菼卷子上写上“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韩菼由此成为满清第十四位状元,也是大清开国以来第一位会试、殿试接连夺魁者。
高中状元后,韩菼按照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后升为侍讲,侍从皇帝,讲解经史。然彼时朝中党争激烈,韩菼恩师徐乾学亦深涉其中。徐乾学之舅顾炎武生前一再为清廷罗致,却宁死不肯仕清,且为反清复明大业四处奔走,穷尽一生心力。其人虽只是个士人,但其胸怀天下的情怀感动了无数人。而顾氏外甥则成了满清新贵,且为争权夺势在朝中兴风作浪,两者之对比,不可谓不强烈。
韩菼见朝中诸臣只知争权夺势、追名逐利,渐渐失去了进取之心,遂以改葬父母为名乞假回家,在苏州闲居了五年。再次被召回朝中后,正好赶上康熙皇帝亲考翰林院官员,徐乾学第一,韩菼名列第二。徐乾学遂入值南书房[33] ,韩菼则升为韩林院传讲学士。一个月后,又升为内阁学士。
韩菼在朝不到九年,便成为朝中从二品大员,可谓青云直上。而且康熙极赏识韩菼的才学和人品,曾道:“韩菼乃天下才子,风度好,奏对也合朕意。”又道:“韩菼所撰文章,能道出朕心中事。”
韩菼得宠,徐乾学政敌不免有所忧惧,生怕韩菼成为徐氏强援,遂不断对其施加压力。韩菼厌恶党争,便干脆托病辞归,打算终老乡里,读书自娱。